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诗词录:《菊花》(唐·元稹)赏析 元稹《菊花》的生命哲思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公元807年秋,江陵贬所,31岁的监察御史元稹推开斑竹窗,湿冷的江风裹着菊香涌入官舍。这位因弹劾权贵被贬的诗人,正经历着政治生命的第一次霜冻,却在篱笆边的金色泼洒中窥见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秋丛绕舍似陶家"——元稹笔下的秋菊环绕房屋,看似在模仿陶渊明的隐逸,实则暗藏精神突围的密码。当朝堂斥他为异类时,这些倔强生长的秋菊恰成了他品格的镜像。"似陶家"三字宣告着:真正的精神家园从来不在地理坐标上,而在心灵的坚守中。 "遍绕篱边日渐斜"——诗人反复徘徊至暮色沉坠,这种看似浪费光阴的行为,恰是对功利时间体系的背叛。夕阳将菊影拉成墨痕的时刻,元稹在政治失速的坠落中抓住了存在的锚点。原来生命的价值不在追逐,而在凝视与体悟。 "不是花中偏爱菊"——这句否定与《离思》的"曾经沧海"形成互文。江陵酒宴上,元稹静观同僚对牡丹与菊花的争辩而不语。此刻在诗稿上划出的否定词不是审美判断,而是存在主义的宣言。当我们说"不是偏爱"时,恰是在确认某种不可替代的绝对价值。 终极答案在"此花开尽更无花"中爆破。霜降前夜,元稹蹲在篱边记录最后绽放的菊瓣,忽然领悟菊的残酷美学:在于它用寂灭为灿烂定价。这种决绝与《离思》异曲同工——韦丛的早逝让爱情永恒,菊的殿军姿态则让美获得不朽。在百花轮回的序列里,选择最后退场者往往定义了整个季节的分量。 这首咏物诗暗合着元稹的双重觉醒:菊不再是被观赏的客体,而是关照生命的主体;贬谪不再是政治惩罚,而是重新校准存在坐标的契机。20年后,当白居易在《咏菊》中写下"耐寒唯有东篱菊"时,他延续的正是元稹此刻的发现:最高级的生命形态,往往以抗拒季节的方式成就季节。 从江陵到通州,从监察御史到司曹参军,元稹在贬谪的寒冬中用一首菊花诗完成了精神的涅槃。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顺境中的绽放,而在于逆境中的坚守;不在于被世界看见,而在于看见世界的方式。这或许就是菊花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当所有花朵凋零时,唯有精神的花朵能在时间的荒原上永开不败。 #菊花 #元稹 #古诗词 #古诗词赏析#诗词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