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第238集】#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言文背诵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率军北伐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表。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围绕“亲贤远佞”“兴复汉室”的核心主旨,向后主陈述北伐的必要性,叮嘱朝政要务,表达了对蜀汉的忠诚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后世将其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后者真实性存争议),通常所说的《出师表》多指《前出师表》。 赏析 1. 情感真挚,忠义贯穿全文 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诸葛亮对蜀汉的赤诚忠心。开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以先帝遗志起笔,既点出局势艰难,又暗含继承大业的责任感。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以朴素直白的抒情,将临行前的忧国忧民、不舍之情托出,情感深沉动人,尽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 结构严谨,说理层层递进 全文逻辑清晰,先分析天下形势,强调“危急存亡”的紧迫感;再追忆先帝恩情,陈述自身受命以来的努力,说明北伐的必然性;最后向后主提出具体建议,如“开张圣听”“亲贤臣,远小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既体现对君主的劝诫,又蕴含治国理政的智慧。从国家大义到具体政务,层层深入,说服力极强。 3. 语言质朴,文风恳切务实 作为奏表,《出师表》摒弃华丽辞藻,多用平实恳切的语言。如列举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贤臣时,直言其“志虑忠纯”“性行淑均”,推荐理由简明有力;叮嘱后主时,以“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借先帝之口警示,语气委婉却态度坚定。这种质朴文风与诸葛亮务实忠谨的品格高度契合,使其成为千古传诵的奏议典范。 4. 历史意义深远 《出师表》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更承载着三国时期的政治理想与人文精神。它体现了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古代臣子对君主的责任与担当。文中“亲贤臣,远小人”等治国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其忠义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忠”的象征之一。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9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4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