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89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顶级国宝:殷商蝉纹大刀背后的王朝密码 这件异常珍贵的顶级国宝在殷商时期的所有文物中是极其罕见的,它的珍贵程度令许多专家都为之震惊。首都博物馆“看见殷商”特展之十二,江西省博物馆珍藏的“蝉纹青铜大刀”。它通长67.9厘米,其中刃长56.5厘米,柄长11.4厘米,宽约9厘米,其重量还有待商榷,博物馆方面给的重量是460克,但本人目测其重量至少在4公斤以上,虽然经历了三千多年,其刃部仍然非常锋利,刀身之上,十一只三角蝉纹首尾相衔,在菱形网格纹的衬托下,仿佛正发出穿透了三千年的鸣唱。蝉在商代象征着“居高饮露和清洁淡雅”,具有非常神圣的寓意。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的一次惊世发掘,让这柄商代的蝉纹青铜大刀重现人间,同时也为我们揭开了商王朝在南方神秘统治的一角。当时江西新干县大洋洲镇的农民在取沙时,意外触碰到了一座沉埋了三千年的商代大墓。考古人员随后展开了抢救性的发掘,这座大墓共出土文物1500余件,其中青铜器就高达惊人的486件,这把蝉纹青铜大刀是出土的273件青铜兵器中形制最大和最夺目的一件。它通身的锈蚀很少,至今仍寒光逼人,柄部黯淡的痕迹则暗示着它曾镶嵌有木柄。在商代,此类大刀仅见于大中型的贵族墓葬中,小型墓葬绝无其踪影,这暗示着它是殷商时期身份与权力的象征。#蝉纹青铜大刀 #青铜器 #文物考古匠 #历史文物 #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71
商代青铜蝉纹大刀 1989年9月20日,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农民在程家村劳背沙洲取沙时,发现10余件青铜器。正在附近牛头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闻讯后到现场勘察,认定是一极为重要的发现,立即电告上级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及时制定了保护措施和抢救发掘方案,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队从11月6日---12月4日进行科学发掘。经发掘,该墓为商代大墓,有一棺一椁,椁室东西长8.22米,两端有 2层台。共出土文物1500余件共出土商代青铜器486件,玉器754件,陶器356件,骨器5件。其中国宝级文物5件,国家一级文物23件。文物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全国所罕见,被专家称为“江南青铜王国”。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一举改写了商周时期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江南历史,充分证明远在三千多年前赣江——鄱阳湖流域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发明。它的发现,是我国江南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被列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二十世纪全国百年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干县于2003年3月1日在大墓遗址附近规划建设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和遗址公园。#江西博物馆 #商代 #江南青铜王国 #新干县 #商代大墓 #青铜大刀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26
faynoon5月前
商代· 蝉纹翘首青铜刀 饮而不食者,蝉也——战国· 荀况《荀子·大略》 商晚期· 蝉纹翘首青铜刀通长67.9厘米,本宽9厘米,柄长11.4厘米,重460克,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江西省博物馆藏 平背,短柄,翘首,薄刃,脊部加厚起棱 背脊饰菱形网格纹,双面刀身本部和上侧近脊处,饰一组由11只蝉组成的带状蝉纹,近乎三角形的蜂身首尾相衔,隙间填以细线卷云纹 整个器物线条流畅,纹路清晰 出土时,虽折成几段,但拼接后,仍通体光滑,特别是刃部光滑闪亮,锋锐如故 柄部虽光泽黯淡,但也毫无锈迹,当为木把套住所致 这把刀是大洋洲出土273件青铜兵器中形制最大的一件,为对开范一次成形 这种大刀在江西以外,仅出土于大、中型贵族墓中,是社会地位和等级特权的标志性礼器 大洋洲大墓的发掘,改写江南文明史,被专家称为“长江中游的青铜王国” 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达475件,可以划归为五大类: 一类是礼器和乐器,共52件 二类是农业工具和手工工具,18种共143件 三类是兵器,11种231件 四类是神器与法器,30件 五类是杂件,共36件 大洋洲大墓是商代遗存中出土大刀数量最多者,总计61件,超过了殷虚历年来出土的总数 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一举改写了商周时期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江南历史 充分证明远在三千多年前赣江——鄱阳湖流域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发明 将江南的文明史提前了1700多年 #博物馆 #历史 #内容启发搜索 #文脉里的中国 #古诗词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
草原青铜器虎噬兽青铜纹牌 “草原青铜器虎噬兽青铜纹牌”是中国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游牧民族的艺术创造力与文化内涵。这类纹饰牌以猛虎捕食动物的动态场景为核心,融合草原生态观察、图腾崇拜与实用功能,是欧亚草原艺术交流的重要物证。 核心特征上,题材以虎咬马、虎豕相搏、虎噬鹿等为主,固原“虎噬马”纹带饰呈P形构图,鄂尔多斯“虎豕咬斗”纹金饰牌以方形边框定格相持场景,动态张力十足。工艺多采用透雕、浮雕技法,部分运用中原失蜡法,虎身饰鳞片纹、卷云纹,被噬动物以阴线刻细节,刚柔对比鲜明。文化寓意上,虎是匈奴等民族的图腾(对应白虎星),弱肉强食场景隐喻强者崇拜,部分融入斯基泰文化格里芬元素,见证文明交融。 考古发现中,1979年鄂尔多斯出土的虎豕咬斗纹金饰牌,成对出现且带秦小篆衡制铭文,受中原文化影响显著;固原虎噬马纹带饰藏“生死共存”隐喻,鄂尔多斯虎噬鹿纹银饰牌细节生动。这类器物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陕西北部长城沿线,年代集中在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虎形风格演变反映文化融合趋势。 功能上,纹饰牌作为腰带饰或带扣,背面铸钮便于穿系,兼具实用与装饰性;金质、鎏金款多见于贵族墓葬,是彰显地位的奢侈品。文化交流层面,其融合中原范铸技术、斯基泰造型与草原主题,印证“草原丝绸之路”的传播,西安秦工匠墓陶模具也佐证中原参与制作。 艺术价值上,它是游牧文明缩影,粗犷豪放的风格与中原青铜礼器形成对比,更是古代民族交融与欧亚草原文化圈的关键物证。现存于鄂尔多斯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匈奴历史博物馆等,持续诉说着草原文明的兴衰与融合。#文物 #博物馆 #古代文化 #国家博物馆 #纪念币收藏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3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草原青铜构件:游牧文明的艺术瑰宝 草原青铜构件是欧亚草原游牧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动物纹为核心装饰语言,融实用功能与象征意义于一体,形成独特艺术体系,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 造型上,动物纹是灵魂所在。工匠以“适合纹样”构图,将豹等动物极度弯曲为“团豹”造型,通过几何化与肢体扭曲处理,赋予静态构件强烈动感;动物咬斗纹极具叙事性,如鄂尔多斯虎豕咬斗纹饰牌,定格猛兽相搏瞬间,隐喻对力量的崇尚;复合神兽造型常见,虎形神兽配鹰嘴等设计,融合斯基泰文化与中原手法,见证文化交融。 工艺上尽显草原智慧。工匠熟练运用双范合铸、失蜡法等技术,透雕饰牌借失蜡法实现复杂镂空,竖銎器以型芯铸造省料强质,镀锡工艺兼具美观与防锈;浮雕、阴刻等技法并用,通过肌理对比凸显动物质感,几何纹样点缀形成层次;构件多为带扣、车马器等实用器物,对称设计与功能化凸起,实现“器以载用”。 文化内涵深厚。动物纹是精神载体,虎、豹等象征勇气,虎纹更关联匈奴白虎星崇拜;材质与工艺彰显等级,贵族用鎏金、黄金构件,普通牧民多用素面饰牌,部分饰牌为财富象征;文化融合痕迹鲜明,铜鍑借鉴中原鼎鬲器形,马车部件兼具斯基泰纹饰与中原结构,印证草原丝绸之路的文明纽带作用。 典型器物中,鄂尔多斯式铜饰牌、格里芬神兽纹构件、匈奴金冠最具代表性,分别展现草原艺术精髓、文化交融与权力象征。 草原青铜构件以视觉叙事、精湛工艺与文化隐喻,构建出游牧民族的精神图谱,记录了欧亚大陆文明对话,是解读古代跨文化交流的关键遗存。#青铜器 #古玩收藏交流 #博物馆 #让文物抖起来 #古代文化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3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