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66661周前
这些理论到底错在哪?迪格斯、奥伯斯这些老科学家都觉得宇宙是无限的,但现代天文学早就推翻了这个说法。恒星看着再多,数量也没多到能把夜空照亮的地步。因为恒星和宇宙本身都不是"永生"的,它们都是有限的。宇宙有自己的边界,年龄也没科学家以前想的那么大。 对人类来说,140亿年够久了吧?但在宇宙尺度上,这才刚"成年"没多久,那些最远的恒星,它们的光还没来得及飞到地球。换句话说,靠现在的高科技望远镜,咱知道了:最远的星光要走几十亿年才能到地球。这意思就是,你抬头看天的时候,看到的其实是"过去的星星"。 现在的望远镜能捕捉到100亿年前出发的光。望远镜越牛,咱能"穿越"回的宇宙历史就越久。说不定以后,咱能通过研究恒星之间的黑缝,看到恒星诞生前的宇宙!不过这事儿咱先放放,接着聊星星。好,现在知道了:星星照不亮夜空,是因为它们不光老,还离咱远的没边。 那又一个问题来了……为啥离地球近的星星,也没太阳亮?宇宙里肯定有上千颗星星,比那些在宇宙边儿上的近多了吧!还真有!就说咱太阳系最近的邻居,比邻星,离咱才4光年多,跟"后院邻居"似的。但你猜怎么着?不用望远镜,你压根看不见它!因为它太小了,只有太阳的1/7大,亮度也就太阳的千分之几。 而且这"4光年"看着近,实际是25万亿英里。对比下,太阳离地球才9300万英里,差着好几百倍呢!所以太阳是又近又大,其他星星就算比太阳亮,也远得没边儿。那那些远星星,就不能给地球凑点光吗?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开了一堆小卤素灯,跟一个大LED灯比,但亮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远星星的光就是这样,有是有,但弱到几乎看不见。而且太空也不是完全空的,里面有好多气体,这些气体会飘来飘去聚成云,像个帘子似的挡着银河系的光。所以肉眼看不到银河全貌,得用专门设备才行。 不过奥伯斯也算蒙对了一半,只是挡光的不是尘埃,是气体!宇宙大爆炸跟这事儿有啥关系?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138亿年前炸出来的。从那以后,所有东西都在往四周飞,宇宙在膨胀,天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发光的天体也在飘远,光就被"拉散"了,所以太空越来越黑,黑地方也越来越多,也看不出来它们在动。 科学家咋知道有这些黑区域?简单说,他们靠看"看得见的东西"咋动。比如行星绕着恒星转,天体之间的引力拉扯,这些现象只有"存在看不见的天体"才能解释。科学家说,宇宙里大部分物质都是看不见的,在咱眼里就是黑糊糊的一片。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小楼风1周前
十分感同:先有观念,才能去求证。很明显,张教授也就此与科学界产生过某些探讨与辨识。确实如此,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没先想到,也就不会去记下那个感觉,也就不会在偶尔看见一位物理学家的文章时,惊讶到见鬼似的发现,他那一大篇说明,就是我刚写下的四句话。由此我才开始注意物理,又触及哲学,其实至今也没多久。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的感知属于禅意类。我当时就对一位朋友表达过我的感想:我的有些想法,没法让人理解,因为没法证实。而物理恰恰就是对这些想法作出了验证,便于一般人能够理解。 这可能也是物理科学自认更重的要因,但其实也不能因此否认那些不需要证实、而被自己意识观照到的空间感知和推理。 第二个,关于原理,张教授说,不管种类还是数目都是有限的。这点,我有点自己的看法。首先,能得到的原理有限,这是肯定的。但有限不是因为本就只有这点原理,而是发现原理的成本其实很大,太大,不容易得出。这不是体力劳动,只要勤劳就行。这需要很多 机巧合一,包括思想恰巧进入某一通道,并且能够不受干扰地沉入,深入,浸入,下探,高度集中,不可中断… 等等,太多巧合,缺一不可,才可能灵光乍现,瞬息捉到。这个,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但正由此,原理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有限。也就:是因为难得,才有限。而不是只有这些原理,才叫有限。这是我的一点感知。当然不一定正确,想到就记下。也许某天,又有新的想法,可能推翻今天的想法,都不一定……但这就是思想,探索,研究… 是只有人类才有的高级趣味吧~#深爱大自然 #深爱智慧#探索无止尽#深爱智慧如同深爱大自然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7: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前几天,杨振宁先生去世,我简单在一个视屏后发表了一点观感:“不必什么事都上纲上线!按我们研究者的一贯思维,个人认为杨先生同时具备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因此格局比较大,包括预知预判,也就是他常说的研究或学习的“直觉”,同时善于建立框架;而李先生属于观察,看问题十分敏锐,超强的实验能力,最后证明理论存在。理论肯定是双方共同提出,框架的建立是杨,实验结论是李,两人贡献都是一样的,只是时间排序而已,没有争论的必要…杨的范围很广,李的严究根深,都很伟大!也许可能涉及到家庭纠纷一样,大家都不要上纲上线…”。随即收到好友的好评,下面就以此为由,将自己的见解加深论述〉 最近。总会听到一些关于杨振宁与李政道当年获得诺贝尔奖。相关研究背后的一些故事,或者说是是非非吧。我个人认为在杨振宁先生刚刚去世不久。再翻当年的这些有争议的事情,不管是对还是错,个人感觉。还是有一些不地道。人刚走,离开了这个世界,是一个生命,还是应给多给一些祈祷。那么,既然。在说到这个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1)不同的视角看两位大师!我认为,当我们在谈论这两位大师,诺贝尔奖得主和优秀的超一流科学家时,我们最好不要用,一般的观点,一般的视野或角度去分析和评价。当然,任何人都有理由评论,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有理由被评论,这是公平的。我只是提醒,应该在不同的区间,不同的范围内。或不同的视角去看这些问题。(2)成功两者缺一不可!我个人认为,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之间合作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天公作美或者说是天意。没有杨振宁,我没有李政道,缺一都不可能。因此。他们共同的成功,对人类科学,对理论物理的贡献,这个是最最重要的结果。不管有什么样的纠纷,不管之前或之后的结果是怎么样,这个目标完成了,而且是共同完成的目标,不管谁的名字排在之前?这个结果是伟大就是不言而喻的。#杨振宁#李政道#重建工#山地森林城市#诺贝尔奖得主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