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中国”之源,文明之章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这样一件镇馆之宝,它就是何尊。 何尊,通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 ,整体呈椭方形,喇叭口,圈足,周身散发着古朴庄重的气息。颈部装饰着蕉叶纹和曲体蛇纹,中腹是威严神秘、具有腾跃欲食动感的高浮雕饕餮纹,下部饰以象征周人图腾崇拜的凤鸟纹,圈足则为兽面纹,这些精美的纹饰不仅反映了西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更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与信仰 。 真正让何尊举世闻名的,是尊内底部那12行,共122字的铭文。铭文中“宅兹中国”四字,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洛阳一带。 这简短四字,背后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表达要在天下中心之地统治民众的决心;周成王继位后,遵循父王遗愿,在洛阳建立新都城。同宗贵族何,因父亲的功绩得到认可,自己也被新王看重,于是铸造此尊,铭记父辈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 三千多年时光流转,“中国”一词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地理概念,逐渐上升为民族与文化认同的高度,实现了文化、政治以及心理认知的高度统一。何尊,宛如一位沉默而坚定的见证者,目睹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虽历经沧桑,最初的光泽已然褪去,但尊底的铭文却跨越千年,清晰地向后人诉说着祖先的丰功伟绩,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包容性的生动例证 。#何尊 #国保 #旅游 #旅行推荐官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46: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2
镇国之宝“何尊”究竟有何伟大之处令世人惊叹?(国庆特别节目) 从废品站收回的这件何尊竟然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更是被民间评为镇国之宝,中国青铜器博物馆镇馆之宝。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首先看其通高38.5厘米 ,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整体呈圆口棱方体长颈鼓腹和高圈足的特点。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器体的侧面有四道扉棱,其造型浑厚工艺异常精美。 1963 年 6 月,一场大雨过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的一位村民在租住的院子后面的土崖上,意外发现了何尊并将其抱回了家中。次年村民搬走,把何尊留给了房东保管。1965 年房东竟将其卖到了废品收购站。当时,这两位村民都丝毫没有意识到何尊竟是无价之宝! 幸运的是,宝鸡市博物馆的一位干部偶然在废品收购站瞧见了这件何尊,直觉告诉他这绝非寻常之物,遂赶忙向馆长汇报。馆长果断派主任前去查看,一经鉴定,果然是珍贵文物!于是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 30 元把何尊买回了博物馆,它成为宝鸡市博物馆 1958 年成立后收藏的首件青铜器! 何尊的伟大之处在于尊内底部12 行 122 字的铭文藏着的惊天秘密。铭文中的“宅兹中国”乃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它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相互印证,证实补史意义非凡。铭文中透露,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洛邑,这为西周历史研究和青铜器断代提供了关键的实物资料。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和王朝的中央,也就是如今河南洛阳一带新建的都城成周。 何尊铭文详细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成周和迁都洛邑,以及在洛邑举行祭祀和赏赐臣子的一系列盛大活动。成王引用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祭祀时的祷辞,要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是周王朝开国之君的革故鼎新与天命宣言。铭文还提到成王对宗室小子何的训诰之辞讲完后,赏赐何贝币三十串,何便用此制作了这件青铜尊,这就是何尊命名的由来,此时正是周成王五年。 何尊的伟大不止于此!其铭文中“唯王恭德欲天”中的“德”字更是意义非凡,何尊是首个出现“德”字的器物。在此之前,无论是青铜器还是甲骨文,“得”字都无心。表示得到或者道德,都没有“心”,全用这个“得”字。但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时则有“心”,表示其他则无“心”。这直接证实了周王朝以礼以德治国的理念,三千多年前德政的出现,对我国社会影响至深! #艺术在抖音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
00:00 / 2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2
00:00 / 07: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
3000年前青铜器上惊现“中国”二字 它就藏在陕西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里! 这件青铜酒器的内底,刻着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四个字,让“中国”一词首次以词组形式出现在历史长河中。而它的发现过程,非常的惊险,差点就被融成废水。 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镇的村民陈堆在雨后坍塌的土崖边,挖出一件布满铜锈的怪家伙。这尊青铜器被带回家装粮食,两年后因生活困难,竟被家人以废铜价卖到收购站,差点熔成铜水。幸亏宝鸡博物馆专家佟太放路过,认出这件青铜器,花30买下了这件后来价值连城的国宝,却因锈迹遮掩,当时谁也没发现它藏着惊天秘密。 直到1975年,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为筹备文物展,用手摩挲何尊内壁时,意外摸到凹凸的铭文痕迹。经过除锈处理,122字金文重见天日,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惊呆考古界。更绝的是,铭文里的“中”字像飘扬的旌旗,“国”字如持戈守卫的战士,生动展现了古人“居中治国”的理念。虽然当时的“中国”仅指地理中心,却为后世国名埋下种子。 如今这件高38.8厘米、重14.6公斤的青铜尊,已成为禁止出国展览的顶级国宝,连冬奥会火种台都借鉴了它的造型。 从废品站的30元“破铜”到身价无量的文明密码,何尊用一身铜绿告诉我们:华夏文明的基因,早就在三千年前的铭文里生根发芽。下次去博物馆,记得在它面前多站一会儿——你凝视的不仅是青铜,更是“中国”二字的初生模样。 作为青铜器之乡的我们至今一直沿用古老的失蜡法技艺复制铸造这件举世闻名的青铜器瑰宝。 何以为尊 唯有中国,看“中国”来宝鸡。#宝鸡#青铜器#何尊#好物推荐#文化旅游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封面:何尊 镇国之宝 何以中国 下 前两期,咱们讲了何尊的发现经历和铭文内容, 这一期,咱们来讲讲何尊的造型和纹饰。 它通高39厘米,口径29厘米,重15公斤,是西周考古发现体量最大的一件铜尊。  它口圆体方,长颈鼓腹。尊体上圆下方,暗合了“天圆地方”。 尊的颈部修长,装饰两两相对、倒立的夔龙构成的蕉叶蝉纹。 蕉叶的叶片轮廓饱满,蕉叶纹下有四条活灵活现游动的小蛇(蛇纹组合)。 器腹微鼓,圈足较高,装饰着高浮雕兽面纹,细雷纹为地。这种兽面也叫饕餮,圆圆的眼珠凸出器面,粗大的卷角翘曲外翻,张口露出两侧锋利的獠牙,很有震慑感。 何尊的全身,还贯穿四道镂空的透雕大扉棱,迂回曲折,通过线条的流转,达到了空间的延伸。整件青铜器看起来造型雄奇,俊朗挺拔,充满张力。 器形巨大、造型雄浑,气势磅礴、格局恢弘,再加上精美而又意义的铭文,这都是何尊能够成为镇国之宝的真正原因。 何尊现在收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时还在全国各大博物馆馆做临展,算是文物界的当红小生。 那么在生活中,除了七年级上册的中国历史课本,在哪儿咱们还能见到何尊的身影? 应该说,相当多。 中国邮政的标志,设计原型就是来自何尊铭文的“中”字。 198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过《西周青铜器》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何尊。 2022年,北京冬奥会,“承天载物”奥运圣火火种台,设计灵感就来自何尊。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国家宝藏(启蒙奠基)金银纪念币,其中面值最大的15克金币,背面图案就是何尊。 2024,央视龙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龙辰辰”,龙的脊背结构,就来源于何尊侧面的四道扉棱,龙的腹部花纹,就来源于何尊的云雷地纹。 陕西省文物局的徽标,设计原型也是来自何尊。 我就想起来这么多,在生活设计中哪里还有何尊的身影,你要知道,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七上历史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 #何以中国 #艺术在抖音 @抖音艺术 @原平的文化之旅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
00:00 / 0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3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