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空有不二:穿越二元的智慧法门 云雾漫过山脊时,既非全然消散的空无,亦非凝固不变的实有——它在流转中显相,在显相中归寂,恰如“空有不二”的真谛,打破着我们对世界非此即彼的执念。这一源自佛教中观学派的核心智慧,并非玄奥的哲学思辨,而是照见事物本质、安顿生命秩序的实践法门。 “空”不是虚无断灭,而是“缘起无自性”的如实观照。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聚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独立自存的实体。如同风中的花,因阳光、雨露、土壤而绽放,也随时节流转而凋零,花的“自性”从未固定,这便是“空”的内涵。《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非否定花的绽放、春的暖意,而是直指一切现象的暂时性与关联性,破除对“永恒”“实有”的执着。若执“空”为顽空,认为世间万物皆无意义,便落入了“断见”的误区,背离了“空”的本怀。 “有”不是实有固化,而是“因缘聚合”的当下显现。“空”不碍“有”的生起,正如虚空不碍白云飘荡,大地不碍草木生长。我们日常所见的山河大地、人情事理,都是因缘具足后的显现,虽无自性,却有其当下的作用与意义。一杯茶、一缕风、一次相遇,皆是“有”的呈现,这份“有”真实可感,却又在因缘变化中不断流转,不可执着为恒常。若执“有”为实有,紧抓不放,便会在得失起伏中焦虑纠结,陷入“常见”的桎梏。 “不二”是超越对立的圆融境界,“空”与“有”本是一体两面,如手心与手背,从未分离。《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箴言,道尽了这份辩证统一:“色”(有形之“有”)的本质是“空”(无自性),而“空”(无自性)的显现便是“色”(因缘聚合之“有”)。水中月影最能喻此——月影非真月(空),却因水与光的因缘而清晰可见(有);既不能说月影实有,也不能说月影全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亦是如此:情绪的生起是“有”,其无常流转是“空”,不执着于“有”便不会被情绪裹挟,不否定“有”便能坦然接纳当下的感受。 修持“空有不二法门”,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在生活中践行“不执空、不执有”的智慧。工作时全心投入,不因“有”的成果而骄傲自满,也不因暂时的挫折而否定“有”的价值;待人时真诚相待,不执着于关系的永恒,却珍惜因缘聚合的当下;面对得失时,明白“有”是因缘所生,“空”是本质所在,既不贪着也不逃避。这份智慧,让我们在纷繁世事中既保持清醒的觉知,又拥有温热的担当,如《六祖坛经》所言“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解脱,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15: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0
#庄子 #心空万籁起吾丧天地开 #一念归寂处万象自澄明 #抛却尘扰心空见万籁放下我执吾丧纳天地 #心空风动虫鸣皆为天籁吾丧山川星月尽入襟怀 庄子《齐物论》里的“静中生机” 我们活在一个“必须表达”的时代—— 要说观点,要表立场,要证明自己有声音。 可你越是想被听见,反而越听不见。 两千年前,庄子已听见了这喧嚣中的寂静。 他让弟子颜成子游明白—— 人若总被“我”占满,天地无处入心。 唯有“喪我”,方能“听三籁”。 “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庄子讲的,不是“风的声音”,而是“心的寂静”。 人籟者,有意而吹; 地籟者,无心而应; 天籟者,无为而鸣。 人只要有“我”, 听到的都是自己的声音: 他人一句话,就触动心弦; 外界一点风,就搅拌心海。 可当“我”静了,天地就通了。 你听到的不是风声,而是天地的呼吸。 不是竹鸣,而是万物自生的节奏。 庄子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天地吐纳之间,万物齐鸣。 风不为谁而吹, 声音不为谁而起—— 这,便是齐物。 “喪我”并非消失自己, 而是让自我退居幕后, 让生命的节奏重新被天地托起。 我们都太急着定义自己: 谁对我好,谁让我委屈, 谁懂我,谁误解我。 但这些,其实都是“我”的回声。 当“我”太满,世界就进不来。 只有当“我”暂时放下—— 你才会听到风在屋檐的低语, 树在夜色的呼吸, 以及,心底那个久违的宁静。 真正的“听”,不是用耳朵, 而是用无我之心。 当你能听懂天地, 所有执着都轻了, 所有纷扰都远了。 风起于天,息于心。 心若空,万籁起; 吾若丧,天地开。 天地无言,而道自成章。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