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 #星际 《地球家园在宇宙“详细地址”》 1. 可观测宇宙(The Observable Universe)最大的已知范围,直径约930亿光年,包含所有我们能观测到的星系、物质和能量。 2.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Laniakea Supercluster)地球所属的超星系团,意为“无尽的天堂”。直径约5.2亿光年,包含约10万个星系团。拉尼亚凯亚是宇宙“长城”(如史隆长城)等巨大结构的一部分。 3. 室女座星系团(Virgo Supercluster)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核心组成部分。包含约1500个星系,直径约1.1亿光年。 4. 本星系群(Local Group)室女座星系团中的一个小型星系群,包含约40多个星系。主要成员包括银河系、仙女座星系(M31)、三角座星系(M33)等。直径约1000万光年。 5. 银河系(Milky Way Galaxy)地球所在的星系,一个棒旋星系,直径约10万光年,包含约2000亿颗恒星。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上以每秒约220公里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约2.3亿年绕行一周(即一个“银河年”)。 6. 猎户臂(Orion Arm) / 猎户-天鹅臂(Orion-Cygnus Arm)银河系的次级旋臂之一,位于英仙臂和人马臂之间。太阳系并不在主旋臂上,而是位于这个较小的旋臂上。 7. 古尔德带(Gould's Belt)一个由年轻恒星组成的环状结构,倾斜于银河系盘面,太阳系位于此带内,距离其中心约300光年。 8. 本地泡(Local Bubble)一个直径约300光年的低密度、高温星际气体区域。由远古超新星爆发形成,太阳系目前正穿越其中。 9. 本星际云(Local Interstellar Cloud)本地泡中的一个较冷、密度稍高的气体云。太阳系正以每秒约26公里的速度穿越此云。 10. 奥尔特云(Oort Cloud)太阳系最外层的球形区域,推测由数万亿颗冰质小天体组成。半径约5万天文单位(约0.8光年),是长周期彗星的来源地。 11. 太阳系(Solar System)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12. 地球(Earth)距离太阳约1.496亿公里(1天文单位)。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内,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8: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可观测宇宙,直面绝望 人类被光速永远限制在一个极限球体空间里,这就是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基于宇宙大爆炸模型和138亿年的宇宙年龄,通过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曲率,我们确定了可观测宇宙的半径:465亿光年。这意味着,从地球出发,我们所能接收到的所有电磁信息的边界,构成了一个直径930亿光年的球体。人类的星际探索先锋旅行者一号,以每秒17公里的速度飞行了47年,距离仅为22光时。而要飞出太阳系的引力边界奥尔特云,它需要3万年。太阳系,这直径约2光年的家园,在直径10万光年、包含数千亿恒星的银河系中,不过是一粒看不见的尘埃。而银河系,隶属于本星系群,后者又归于室女座超星系团,并最终锚定在直径达5.2亿光年、包含约10万个星系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之上。这片巨大的宇宙纤维状结构,在可观测宇宙的宏观网络中,也仅仅是一个节点。据科学家预估,有超过2万亿个星系分布在这浩瀚的可观测宇宙的每个角落,人类和地球连尘埃都算不上。而更绝望的是,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窥其全貌,注定被困于光速设定的囚笼,而可观测宇宙以外,我们更是一无所知。但人类从未停止探索这片未知的漆黑深空,正是这份勇气,为我们这尘埃般的存在,赋予了足以直面整个宇宙深渊的、恒星般的尊严。#探索宇宙 #顶级视觉盛宴 #可观测宇宙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57
66662周前
事实上,二零一一年的一项研究测算表明,宇宙的实际规模约为可观测区域的二百五十倍,当前人类可观测的宇宙范围宽度达七万亿光年。这种对浩瀚宇宙的有限观测视角为解决宇宙平坦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说,我们的宇宙几乎不可能恰好具备使时空保持平坦的精确临界物质密度。然而爆炸理论的提出使这一矛盾得以化解。在爆炸作用下,宇宙无需具备精确的临界密度即可呈现平坦特性。就人类目前的观测范围而言,宇宙确实展现出完美的平坦性。 我们目前仅能观测到更大尺度宇宙爆炸区域的极小部分,正是由于爆炸作用,我们的局部观测区域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超乎想象的膨胀,使得我们所见的宇宙空间呈现出绝对平坦的形态。这种平坦性甚至延伸至光速可及的宇宙视界边缘。 这类似于将一个微小球体以放大至地球尺寸,即便知晓整体结构存在曲率,但在其表面进行观测时,视野范围内始终呈现完美的平坦状态。因此在宇宙诞生之初引入爆炸机制,似乎能够有效驳斥任何基于单一观测视角对大爆炸理论提出的质疑。 在爆炸过程中,早期微观宇宙的大部分精细结构遭到拉伸而消灭殆尽,所有温度涨落、奇异粒子以及空间本身的几何区域特征均被抹除。当爆炸过程最终停止时,任何潜在的观察者都将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寒冷而空旷的宇宙空间中。而就在片刻之前,这个空间还看似充满物质与能量。 正如南极探险家斯科特阿蒙森的考察站南阳,即便仅依靠星光照亮,也仅能感知到周围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在南极持续六个月的极夜已过去数周,环境温度已骤降至零下五十摄氏度以下,凛冽的寒风在扭曲的建筑结构间嘶鸣。 从外部观察,这座科考站仿佛已被遗弃。然而巨型射电望远镜天线运转时发出的微弱机械声响,却昭示着生命活动的存在。在高度隔热的控制室内,与室外刺骨严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宜人的温暖环境。 一直身着厚重防寒服的科研团队正坚守岗位,他们是自愿在此度过漫长极夜的数十位科研人员中的成员。南极夏季期间,这座科考站曾容纳两百名科研人员,但很少有人敢于直面这永恒黑暗的极寒考验。 在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原之上,寒冷干燥的大气环境使科研团队得以操控微波望远镜,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对宇宙最深处展开观测。他们致力于在遍布宇宙的背景辐射中,探寻宇宙膨胀的原始印记。 尽管身着厚重的防寒装备,他们依然满怀期待的注视着未来五个月的永夜时光。这些科研工作者迫切希望解开宇宙膨胀理论的未解之谜。尽管该理论具备解决诸多科学问题的潜力,却尚未获得确凿的实验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19: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30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