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宣传正能量 袁隆平的一生:稻田里的追梦人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童年时,他随家人辗转多地,亲眼见过饥饿的人啃树皮、挖草根,这让“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埋下。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主动请缨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田间授课时,他发现一株穗大粒多的“天然杂交稻”,由此萌生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可当时学界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无杂交优势”,他的研究屡屡碰壁。 1968年,38岁的袁隆平遭遇重创——他精心培育的试验秧苗被人全部毁坏。深夜里,他在烂泥田中摸黑寻找,最终找回5株幸存秧苗,靠着这5株苗,杂交水稻研究才得以延续。 1973年,43岁的袁隆平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让水稻亩产从300公斤跃升至500公斤,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交优势的国家。 1995年,65岁的他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亩产再次提高,这项技术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2004年,74岁的袁隆平获评“世界粮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人。此时的他仍坚持每天下田,鞋子上总沾着泥土,他说:“我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2014年,84岁的袁隆平团队启动“海水稻”研究,试图让盐碱地也能种出粮食。2020年,90岁的他看着“海水稻”亩产突破400公斤,笑着说:“我还要向亩产500公斤冲刺。”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在长沙逝世。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入长江,与他一生眷恋的土地、稻田永远相伴。他用一生践行承诺,让杂交水稻在全球30多个国家推广,累计增产粮食超5亿吨,让无数人免于饥饿。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深蓝1周前
我国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德安人,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  以下是他的生平事迹 : 早年与教育经历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处于动荡的战争年代,辗转多地求学。1949年,他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0年学校并入西南农学院,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学士学位。 工作与科研经历 - 杂交水稻选育:1953年,袁隆平分配至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1961年,他在早稻田中发现特异稻株,后推断其为天然杂交稻稻株。1964年,他在洞庭早籼稻田发现“天然雄性不孕株”,开始水稻雄性不育研究。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提出“三系法”配套育种设想。1970年,其助手在海南发现“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突破口,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 杂交水稻推广:1971年至1984年,袁隆平调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5年,他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 水稻超高产研究:1997年,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率领团队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和2014年实现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四期育种目标。2016年,他开展耐盐碱水稻研究,创建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2021年,第三代晚稻组合产量创造双季晚稻单产新的世界纪录。 国际贡献 1979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首次向国际社会公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他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到印度等国进行技术指导,并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贡献。#热点 #宣传正能量 #孩子教育 #人物故事 #感人故事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袁隆平(1930.9.7-2021.5.22)是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 - 生平经历: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0年指导团队在海南岛找到“野败”,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打开突破口。1973年,他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配套成功。 - 科研成就:袁隆平率领团队相继取得了两系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等研究成果,分别于2000、2004、2011、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超级稻目标,并于2018年在云南个旧创下水稻大面积种植亩产1152.3公斤的新的世界纪录。他还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三一工程”,推动杂交水稻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荣誉奖项:袁隆平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以及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近二十项国际大奖。2019年,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 国际贡献:袁隆平始终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心愿,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他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水稻。#宣传正能量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啟東1周前
“东方魔稻”轰动联合国:历史上的今天。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向中国专家袁隆平颁发了科学奖,以表彰他在培育高产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初国际上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说起研究杂交稻的体会,袁隆平曾说,杂交稻不是谁都可以研究的,他总结出必备的四个条件: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他说,知识是基础,其次是要付出辛苦汗水,书本和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灵感,同等的重要,增加思想火花,往往触景生情。机遇宠爱有心人,发现野败(野生雄性不育株)是种机遇。这是偶然也是必然,机遇总是宠幸有心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二十二亿五千万亩水稻,2013年中国的杂交稻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推广的面积有九千多万亩,平均亩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二百六十斤左右。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所增产的粮食按平均每亩增加二百六十斤计算,可以多养活四至五亿人口。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他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袁隆平却没有放在心上,仍然专注于田畴,86岁高龄依然亲自下地做实验,他说:“至于荣誉,我认为它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只是一种鼓励,鼓励你向更高的目标攀登。”袁隆平曾谈到了自己的中国梦:“我的梦想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的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也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一千一、一千二公斤来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应有的贡献。”他说。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墓碑上。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