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6: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6: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1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词语道尽相处的本质,真正的相伴,当如水般包容,而非如顽石般棱角相向,当如水般滋养,而非如狂风般吹瓜。香山夫妻出狱时,皆怀赤子之心,见对方之所长,容对方之所短,使初见倾心,两心相契。那时的爱,是共赴山海,此生相伴的誓言,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期许,是与世同担,有难共扛的默契。随着岁月流转,朝夕相伴间,当初的欣赏建成,挑剔曾经的包容,变为指责,把对方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将彼此的关怀当成习以为常。你怪他饭菜不合口味,却忘了他曾为学做你爱吃的菜,在厨房忙碌到深夜。他愿你不懂体贴,却不记你曾为照顾生病的他彻夜未眠,守在床边,人之一生,与自己相伴。醉酒之人,非父母,非子女,唯有夫妻,父母终会先我们而去,子女终将有自己的人生。唯有枕边人从青丝到白发,从清晨到日暮,相伴走过四季轮回,历经世事变迁,可为何越到暮年,越容易陷入相看两生厌的困境,皆因忘了不争二字。道德经中的不争,非懦弱退缩,非消极避世,而是不执着于对错,不纠结于得失,不苛求于完美。夫妻之间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道理,哪有那么多必须较真的琐事,你争赢了,道理却输了,感情你便赢了,对错却冷了人心。夫妻相伴数十载,早已从爱情变为亲情,从激情归于平淡,平淡不是枯燥,而是细水长流的安稳。平淡不是冷漠,而是融入骨血的牵挂。那些相看两生厌的夫妻,并非不爱了,而是把平淡过成了乏味,把习惯当成了忽视,忘了清晨的一句问候,忘了睡前的一声晚安,忘了生病时的一句关心,忘了难过时的一个拥抱。总以为日子还长,总觉得对方会一直都在,却不知感情如花草,需要用心浇灌,需要细心呵护。若长期不管不顾再浓的情也会变淡再深的爱也会消散。上善若水是夫妻相处的最高境界。水滋养万物,却从不索取水,包容万物,却从不抱怨夫妻之间当血水之包容,不苛求对方,处处完美。当血水至滋养,多为对方付出真心。当学水蛭不争,不与对方计较得失。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你懂我。不易,我知你辛苦,如此方能跨过岁月的鸿沟,越过生活的琐碎,从青丝到白发,始终相钟濡以默,而非相看两生厌。这世间最珍贵的,从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最难得的从不是一见钟情的欢喜,而是久处不厌的默契。夫妻一场是缘分,更是修行,修的是包容之心,修的是体谅之情,修的是不争之志。唯有守住这份修行,才能在暮年之时,依旧能牵着手看夕阳,依旧能坐着聊家常依旧能把日子过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知可嘉1周前
在友人的安利下听完了这期播客,也把个人看法分享给这里的听友吧,希望能启发大家的多元思考: 我觉得这期的内容有些讲得都挺好的,比如要做好“课题分离”,以“我的感受和直觉”来构建自己内心的参考系,用“自己的主体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世界”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在讲在生活中“尊重自我保护自我”的部分。 但私以为,或许是受播客时长的限制或者播主观点的私人局限(观点嘛肯定不可能是方方面面全都照顾到的),这期播客对“主体性”的讨论好像都更多地聚焦在了“内守”的部分。但是主体性绝对不仅仅只有“守”这一面,像硬币一样,既然有“守”那就势必有跟它相生相克的“攻”,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主体性之攻”这一面更普泛的讨论。然而在这期播客中没看到太多对这方面的分享。 个人觉得,人要把握好“主体性”,核心宗旨就是培养自己“深深深深的配得感”: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我不是一个僵化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人,我就是一个“永远发光发热不断流转能量”的人。我值得被尊重被爱被珍视,我勇敢炽热不怕付出但也不会一味自我牺牲被他人吸血,我不怕困难不会二极管思维不会“因噎废食”,我既能“外攻”也能“内守”,因为我是会博弈会调整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我觉得既敢“外攻”也会“内守”,会有意识地反思、适时博弈调整这二者的平衡关系,并且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动不断去践守这种平衡关系,才是一个人尊重自己是个“人”,真正“拥有主体性”的表现。#播客推荐 #小宇宙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Fairy1周前
宗萨仁波切说: “如果我们喜欢一个人,就会投射出一种幻相,认为他是好人,后来他做了一些事,威胁到我们,我们对他的幻相变成了坏人的幻相,于是我们十分生气。我们虽然只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幻相,从来没有真正见到他,却经历了一切情绪。镜中影: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幻相周旋。檐角风铃轻颤,不是风扰了心,是心把风认成了执念。 我们看人间的人,总像对着蒙尘的铜镜——你想看见温柔,便把他的沉默滤成稳重;你想看见疏离,又把他的从容曲解成冷淡。 宗萨仁波切道破的,原是这世间最隐蔽的困局:我们从未真正“见”过谁,只抱着自己织的幻相,哭了又笑,怒了又伤。初见时的欢喜,从来不是因他本身,是我们给“他”披了件自己绣的衣。你喜静,便觉他久坐看书的侧影是禅;你贪暖,便把他递热水的动作当救赎。那些被我们夸“好”的细节,不过是心的投射——他本是寻常人,会忘事、会烦躁、会有你不懂的沉默,可我们偏要把他钉在“完美”的框里。就像有人爱梅,只赞它雪落枝头的清绝,却厌它谢时的狼藉。其实梅从未变,变的是看梅人的心:欢喜时,连落瓣都算“留白”;厌弃时,连疏影都成“碍眼”。 我们觉得他人好,从来不是他的底色,是我们想借他圆自己对美好的想象。幻破:情绪是执念的崩塌,后来他变了—不是他真的变了,是他脱了那件我们缝的衣。你以为他永远温和,可他也会因急事皱眉;你以为他永远在意,可他也会因疲惫忘了你的叮嘱。这些不合预期的瞬间,像针戳破了气球,我们的愤怒、委屈,从来不是怨他,是怨自己的幻相塌我们的情绪风暴,本质是“失控的执念”:我认定你该是怎样,你偏不是,于是我恼的不是你,是那个“掌控不了幻相”的自己。那些歇斯底里的瞬间,不过是在和自己织的梦较劲。 放下投射,方得轻安:真正的清醒,从承认他只是他开始。不是不再喜欢,是不再把喜欢变成“绑架”——他可以温和,也可以急躁;可以在意,也可以偶尔疏忽。就像山月,既有圆满时的清辉,也有残缺时的朦胧,你接受它的所有样子,便不会因月缺而叹“失了圆满”。 有禅者说“见山是山”,初时见山是“我想的山”,后来见山是“山本身”。放下对他人的投射,不是冷漠,是松绑——松绑他人不必活成我们的期待,也松绑自己不必困在幻相里。当你不再把自己的影叠在他身上,便会发现:他还是那个寻常人,可你看他时,心不再慌了,风再吹,铃再响,也只当是风过铃动,再无多余执念。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在书法艺术的广袤天地中,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部分人摒弃临帖,转而热衷于江湖体。他们秉持着一种观点,即临帖一生或许也难以超越古人,而凭空臆造却可能一字惊人,迅速成为网红。这种观念的背后,折射出对书法艺术本质理解的偏差。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路,是汲取传统精华的坚实桥梁。古人书法历经岁月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技法与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临帖,学习者能深入领会笔法的轻重缓急、结构的疏密得当、章法的布局谋篇。每一次临摹,都是与古人的对话,是对书法艺术传承的虔诚致敬。虽难以超越古人,但在这个过程中,书法技艺得以精进,艺术修养得以提升,为个人的书法创作奠定坚实根基。 反观江湖体,往往缺乏对传统书法规则的尊重与遵循。它追求新奇、怪异,以夺人眼球为目的,却忽视了书法艺术应有的规范与美感。这种凭空臆造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大众目光,成为网红,但这种热度往往是短暂的、浮于表面的。缺乏深厚文化内涵与扎实技法支撑的江湖体,如同无根之萍,难以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书法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名利与喧嚣,而在于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真正的书法家,应在临帖中汲取养分,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进行有意义的创新。如此,方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创作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东方美学 【有时善人不得好报,有没有一种可能“善人做了错事”】 我从《了凡四训》找到了答案,很有帮助,一起共勉 “骂人打人是恶,对人敬爱有礼就是善” ——“其实未必” “贪财非法占有是恶,廉洁坚持操守是善” ——“其实也未必” 【利于别人的,骂人打人都是善,利于自己的,礼敬别人是伪善】 【为善而不求回报就是真善,表面上为善而不求回报,别人给回报,为了行善名声执意不要回报也是伪善】 【发自内心的行善就是真善,模仿别人做形式的表演就是伪善】 ————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就是真善 ————为了某种目的行善,哪怕为了行善的名声,就是伪善 没有原则的老好人,是世俗人认为的善 而圣贤人宁愿欣赏有个性有原则的人,反而会认为没有原则的老好人会败坏道德,滋养他人的恶。 天地庇佑善人,报应恶人,都与圣人看法相同 世间对善恶的种种判断,大都有偏差。 行善不能只依赖眼睛耳朵判断的依据,而应时刻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 【名声也是造物所忌讳的】 鲁国的法律规定,但是本国人能从别国诸侯人那里把俘虏过去做臣妾的女子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不接受官府的奖励,这件事听起来很高尚,但孔子不开心,孔子听说以后“子贡不对啊,圣贤之人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改变不良风俗对老百姓起到教化作用,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而去做事。鲁国人富人少穷人多,如果赎回人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不够清廉,那谁还会继续向诸侯赎人?” 后来子路救了溺水的人,那人作为答谢,送了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说:“从此以后,鲁国人就会有更多人愿意救掉到水里的人了” 我的感悟 ——论怕干涉人因果, 古人圣贤之人做的又是什么 ——怕背负不好的名声 古人众多精忠报国的英雄又算什么 其实我们的所有的怕,是因为我们用世俗判断的依据,完全出于保护小我的自私。 如果多读读古人圣贤智慧,我们的正知正见完全赋予自己的是更大的勇气。鱼龙混杂的时代,你分不清神鬼面目,做身心灵方面的许多老师们,本身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像极了孔子学生的子贡,他们担心会背负不好的名声。许多世俗之人认为修行的人不应该收费,世俗人用道德“善”的绑架修行人,当下世人情绪问题众多的时代,如果这样,谁还愿意修行,谁还愿意帮助他人。当然不能否定的是这里面也有一些借助这个收割他人的人。 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众多大爱助人的老师 拼的不是“行为” 拼的是“起心动念”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谦虚是一种姿态 谦虚是一种姿态,而不是示弱。强者懂得收敛自己,谦虚的对待他人。潘石屹博客中,曾经提到过参加李嘉诚宴客时的细节:李先生事先已经通过秘书仔细了解了客人的详细资料,并在宴请前等在电梯口迎接客人。每桌都会留有李先生的位子,宴会开始做简短发言后,李先生会在每桌轮流坐上约10分钟。向到场的每位客人致意、问好,并面带微笑倾听每位客人的自我介绍,每人都能感觉到自己是李先生今天宴请的重要客人,让人心暖。 可见,即便像李嘉诚这种级别的任务都懂得要谦虚待人,谦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真诚相待。越是厉害的人,越懂得放低自己,也越是有底气放低自己。降低自己的姿态对待他人,是一种自信,是对自己实力的底气。降低自己姿态是把对方当聪明人,而不是认为只有自己是聪明人。见过不少聪明人,认为自己是聪明人,过于自信而把其他人当傻子。 事实上,在同一个公司里,无论对方是否善于表达,都不代表对方是傻,而仅仅是因为有些人懂得看破不说破。你觉得你很聪明,对什么事都要发表一番意见,显得自己很有水平,事实上,这是不自信的表现,真正懂得的人,反而不会轻易发表意见。 那些在职场上,真正谦虚的人,反而不轻易发表意见,而且在面对他人的意见时,也认真倾听,不会反驳对方,而是说:你的看法也许是对的,不过,是否也可以这么看...反驳他人只会引起更多的争执,一旦引发争执更难以说谁对谁错。以谦虚的心态对待他人,是一种真诚。 曾和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同桌吃过几次饭,只要有喝酒,他都会很谦虚的和现场的每一个人碰个杯,并说上几句对方听了会很舒服的话。无论在做的人是比他成就高的,还是比他成就低的,又或者是晚辈,他总能说出很谦虚得体的话来。有实力而谦虚的人,不会混得太差,因为这样的人,大家都很愿意与其合作共事。 #稻田风光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