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西内乡文教风流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这是一份属于全体宛西人民共同的荣光。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发动对我国全面进攻,一时间,两河震动,京洛骚然。  旋即,华北沦陷。教育部饬令“青年学生应先迁移安全地带,以免学业中断”,清华、北大、南开等高等学府紧急组织人力物力向西南播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军西征”,又被誉为中国文教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1月安阳沦入敌手,次年2月,豫北全境沦陷,6月,黄河决堤,豫东泽国一片。10月信阳失陷,中原河南已经风雨飘摇。 由于背靠伏牛,南接武当、大洪,西临秦岭,山多路险,日寇因此尚未涉足宛西。另外多年的乡村自治,宛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局面相对安定。乡建派又非常重视教育。宛西因此成为各校争相播迁的首选地。 1937年8月,安阳高中率先渡过黄河,揭开了河南高校南渡西迁的序幕。接着,省立开封师范、汲县师范、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淮阳师范、洛阳中学、许昌中学、南阳五中、开封女师等也纷纷西迁。据统计,陆续播迁宛西的各校包括开封师范在内有51所,内乡就有29所,计2万余人,时间最长7年之久。 省参议院、税务局、教育厅、《河南民报》等也被迫流亡赤眉,偏僻的小山乡一时成为全省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宛西人民凭藉这块贫瘠的土地,宁愿自己“早上稀、午上糠,到了晚上不喝汤”,也慷慨接纳了这些颠沛流离播迁而来的师生。师生们视宛西为故乡,待人民如父母,向他们传授知识与技能。 这段悲壮与光彩共存的岁月,仅内乡就供养了2万余名播迁而来的师生。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他们最终淬炼成抗战救亡的星星之火,拨亮了中华民族至暗时刻的希望之光。 随着战局的恶化,内迁的学校有的被迫再次迁出,有的缩小了办学规模,而宛西本籍的学生却大幅攀升。内乡本籍学生一度占到26%强,这也间接成就了宛西教育的大发展。 如,宛西乡师延揽了如老舍、黄炎培、梁漱溟等学界名流到校任教,成为河南教育界最闪亮的星辰。内乡教育也受到中央政府的明令嘉奖。 1945年底,内迁各校陆续返回原籍,但是他们的遗泽永远留在了宛西,留在了她们的第二故乡。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教育滕飞的不熄薪火。 参考资料:《内乡县志》、赵有章《抗战时期河南沦陷区学校播迁宛西的原因及作用》 迁入内乡各校情况,因为篇幅原因,请在评论区查阅。谢谢!#内乡 #抗战 #教育 #历史 #新视界新南阳 @南阳日报 @南阳晚报 @大象南阳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7
00:00 / 07: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1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5: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7
为什么近年北方频降暴雨?雨量线北抬气候要乱套了吗?科普知识 #北方暴雨 #气候异常 #河北暴雨 #河南暴雨 #气候变化 近年北方暴雨频次激增,2025 年华北雨季较常年提前近半个月,北京怀柔甚至出现 1 小时 95.3 毫米的极端降雨,这一现象源于气候系统的多重连锁反应。 全球变暖是根本驱动力。近 50 年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 1.1℃,高于全球均值,气温每升高 1℃,大气水汽含量约增 7%。这种 "大气加湿效应" 为暴雨储备了充足水汽,同时增强的东亚夏季风让暖湿气流得以深入北方,与冷空气频繁交汇。数据显示,21 世纪以来华北年降水量每 10 年增加 10-20 毫米,而长江中下游同期减少 5-15 毫米,降水格局已现北移迹象。 副热带高压异常是直接诱因。作为雨带 "指挥官",近年副高强度偏强且位置持续偏北,2025 年 7 月其脊线甚至北抬至北纬 34 度。正常年份副高 7 月中旬才影响华北,2025 年 6 月底便推动雨带北移,导致长江梅雨提前结束,华北却遭遇持续降雨。其外围暖湿气流与西伯利亚冷空气在华北形成强温湿度梯度,配合燕山等地形抬升,易引发短时强降水。副热带高压可以比作一把 “巨型遮阳伞”,它在哪儿,哪儿就容易晴热少雨,而它的 “伞沿” 下方,往往是雨水频繁的区域。 海温与太阳活动提供气候背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冷相位衰减阶段,促使副高与蒙古高压增强,推动雨带北移。同时太阳活动高年通过增强西风急流,强化东亚 — 太平洋遥相关型,进一步引导雨带北扩。这种多尺度气候因子耦合,让北方降水偏多成为大概率事件。 极端天气特征叠加加剧影响。北方暴雨已呈现 "位置偏北、强度极值化、持续时间长" 的新特征,2025 年河北易县单日降雨 362.6 毫米,接近年均降水量,北京密云更是出现 147 小时持续降雨。北上台风占比增加也成助推器,其携带的海量水汽与冷空气结合,常引发超历史极值的暴雨。 需要明确的是,北方频降暴雨是气候系统调整下的降水格局变化,并不意味着 “南旱北涝” 将成为长期固定模式。我国降水受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年际和季节性波动依然较大,未来仍需通过加强气候监测预警、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北方朋友注意: 关注天气预报,备好雨具和防滑鞋; 出行避开积水路段,远离河道和山区; 家里做好防潮,存好常用药品和物资。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溜了3周前
#历史影像 东北沦陷后,日本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华北广大地区,日本深知山海关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地。为此日方指使驻守山海关的日军守备队队长落合正次郎诱降东北军第九旅旅长何柱国,表示日方愿帮何柱国攻下热河,建立一个包括冀东和热河在内的自治政府。何柱国对日方的诱降敷衍拖延,始终没有答应。日方见诱降不成,开始不断的制造事端,借机开战。从1932年5月开始,制造了“义勇军事件”、“强登第一关城墙事件”和“炮击榆关事件”,这些多因中方的让步没有燃起战火。1932年12月“炮击榆关事件”之后,何柱国知道日军决不会善罢甘休,他赴北平向张学良报告榆关的情况。张学良为洗刷“九一八”之耻,决心抵抗,并在长城沿线作了全面的军事部署。 1933年1月1日,日本天津驻屯军津榆守备队队长落合正次郎挑起事端,制造借口开始向山海关进攻。2日,关东军第8师团第4旅团在航空兵和海军各一部支援下向山海关中国驻军第9旅第626团发起攻击,该团在旅长何柱国指挥下奋起抗击,至3日下午守军伤亡过半,山海关陷落。 1933年1月,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在议会发表演说:“满蒙与中国系以长城为境界者,由历史而言,亦无议论之余地。尤以热河省之属于满洲国之一部者,征诸该国建国之经纬,当可明了。”日本一面设法拉拢汤玉麟,一面开始筹划直接以军事行动夺取热河。 1933年2月中旬,日本关东军司令长官武藤信义下令进攻热河。22日至3月4日,日军占领热河省会承德。以冯占海部等为代表的各部义勇军在国民党军主力纷纷撤退的情况下,以远比不上国民党军主力的装备坚持斗争,不断袭击日军。同时,国民党军第41军117旅乘夜袭击日军第6师团司令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1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33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7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