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懷樸廬3天前
“庖犧”与祭祀礼制之源:伏羲名号考辩 人文始祖伏羲氏作为中华文明肇始的象征,其历来为人熟知的功绩包括: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传十言之教以通神明之德、以俪皮制嫁娶之礼以正人伦之本。然而若从其名号本源考察,便会发现一个更为隐秘的文化密码——伏羲氏之称谓实则蕴含着一套完整的祭祀制度创制。关于其名号,古籍中记载有伏戏、虙羲、宓羲、庖牺等多种写法,而其本名号应为“庖犧”。其中“犧”即“犧牲”之义向无太大争议,而历代争议焦点多集中于“伏”字之本义。若追溯文字流变与礼制渊源,可知这些字形皆当为“庖”字之借音。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明确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亦阐发“取牺牲以共庖厨,故号曰庖牺氏”。此二说直指“庖厨”本义,揭示了名号与文明创制的内在关联:所谓“庖牺”,实乃通过庖厨之事将牺牲之用制度化的标志。这套制度在掌管祭祀的《周礼·天官》中有着完整的官制体现:其中“庖人”职掌共六畜、六兽、六禽以辨名物,专司祭祀之好羞;“亨人”则掌共鼎镬,给薪材,负责祭祀所用大羹、鉶羹的烹煮。二者构成从牺牲供应到礼仪烹饪的完整职官体系,正是“庖牺”名号在国家礼制层面的具体体现。 祭祀制度的完整呈现更体现在经过庖制的牺牲的分配环节。《礼记·祭统》详载“馂”之礼,谓“尸亦馂鬼神之余也”,强调祭祀完毕后由君、卿、大夫、士依序分食祭肉,形成“下馂上之余”的严格等级秩序。此制度既完成了“献祭—神享—赐福—人受”的礼仪闭环,又通过共食神圣祭肉强化了宗法共同体意识,孔子“祭于公不宿肉”的记述正是这种神圣性的生动注脚。 由此观之,伏羲氏之功业,远不止于造书契、画八卦、制嫁娶等文化发明。其“庖犧”之名,实为创立整套祭祀牺牲制度之符号象征。此制度上承天人沟通之神圣信仰,下启社会资源之等级分配,与“以俪皮制嫁娶之礼”所规范的人伦秩序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早期文明社会赖以维系的双重支柱:一为规范人与人关系的嫁娶之礼,确立社会最小单元;一为规范人与神关系的祭祀之礼,确立精神信仰秩序。这两套制度,正是华夏礼乐文明的基石所在,二者皆源于对自然状态的文明化改造与制度化提升。 据《帝王世纪》所载,伏羲氏“都陈”,其地在后世之陈留。此东方之地,在五行学说中正对应春生之德与木行之气,象征生命与文明的肇始。太昊伏羲氏作为东方之帝、木德之君,于此地创制嫁娶与祭祀之礼,绝非偶然。#伏羲 #庖犧 #祭祀制度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6: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19: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
#传统文化 #尊师敬友重孝 这段话的核心关切在于对传统礼仪价值的捍卫,以及对某些片面批评的反驳。我们可以通过更有条理的论述和更丰富的例证来完善它: 当下教育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当杭州小学生们列队行礼,向师长问好、与同学互致问候时,这本该是校园里最温馨的画面。然而,竟有人将此解读为“培养奴才保安”,这种论调不仅片面,更折射出对教育本质的误解。 首先,校园礼仪绝非驯化,而是文明教养的基石。 问一声“老师好”,道一句“同学早”,这与封建时代的“三跪九叩”有着本质区别。这是相互尊重的体现,是集体生活的基本规范。正如我们不会因军队要有纪律就否定军人的价值,同样不能因学校讲究礼仪就否定教育的意义。一个连基本问候都吝啬的社会,何谈文明与温度? 其次,家庭孝道与校园礼仪本是一脉相承。 质疑者似乎陷入了一个逻辑悖论:当孩子回家说“爸妈好”时,我们倍感欣慰;为何同样的问候在校园里就成了“奴性”表现?难道尊重也分场合、看对象?《孝经》有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自然会将这份善意扩展到师长和同学身上。反之,一个在学校桀骜不驯、对师长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我们很难相信他回到家中就能瞬间变成孝子贤孙。 更重要的是,传统美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尊师、敬友、重孝这些品质如同钻石的多个切面,共同折射出人格的光华。认为“只要自己孩子孝顺就够了”的想法未免天真。试想,一个在学校不尊重老师、不友爱同学的孩子,如何能真正理解并践行对父母的孝?这种选择性培养的道德,就像只砌一面墙的房子,终究难以稳固。缺失了尊师敬友的“孝”,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 当然,我们倡导的礼仪教育,其核心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尊重,而非流于形式的机械重复。真正的教育,是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让他们明白:对师长的尊敬,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同学的友善,是对同伴的珍视;对父母的孝顺,是对生命来源的感恩。 这些跨越时空的传统美德从未过时,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更显珍贵。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真诚的问好时,应该看到的是文明礼仪的传承,是未来公民素养的培育,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妄加批判。培养懂得尊重、心怀感恩的下一代,始终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央视新闻 @人民日报 @微言教育 我觉得杭州这种模式应积极推广而不能因噎废食。 @杭州日报 @杭州网 为杭州点赞
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16: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