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阉割误传千年的箴言俗语(18): “学而优则仕” 的完整版是《论语・子张》中,孔子弟子子夏所说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并非仅后半句的 “学习好就该当官”,其核心是 “学” 与 “仕” 的辩证共生,而非单向的功利关联。 先看关键字 “优”,它并非现代语境中 “成绩优秀” 的意思,而是 “有余力”—— 指在本职事务之外,还有空闲精力。这种解读符合春秋时期的教育与政治背景:当时的 “学” 以儒家典籍、礼仪制度、治国之道为核心,“仕” 则是担任卿大夫家臣或朝廷官员,处理政务、教化百姓。 前半句 “仕而优则学”,说的是 “当官若有余力,就该继续学习”。古代官员需处理赋税、刑狱、礼仪等繁杂事务,若仅靠入职前的学识,很容易因认知局限犯错。比如制定乡规民约需懂《礼》,裁决纠纷需通《春秋》中的道义,所以官员在政务之余学习,是为了用更深厚的学识完善履职,避免 “凭经验办事” 的浅薄,这和如今职场人 “工作之余充电提升” 的逻辑相通。 后半句 “学而优则仕”,并非 “学习好必须当官”,而是 “学习若有余力,就可去做官”。春秋时期的 “学” 本就以 “经世致用” 为目标,若学子把典籍中的道义、治理方法学透了,又有多余精力,便可以通过做官将知识转化为实践 —— 比如用 “仁政” 思想安抚百姓,用 “礼” 规范社会秩序,这是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的自然延伸,而非 “学习只为求官” 的功利导向。 可惜后人常截取后半句,把 “优” 曲解为 “成绩优异”,将其变成 “学习的唯一目的是当官” 的功利口号,完全丢掉了子夏 “学仕互促” 的核心:当官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学识,学习是为了更胜任官职,二者循环促进,既反对 “当官后就放弃学习” 的懈怠,也批判 “只为当官而学习” 的浮躁,这才是完整版最珍贵的智慧。#被阉割误传千年的箴言俗语 #学而优则仕 #抖音校园live计划 #向往的生活游戏 #双11冲刺吧 @天缘视界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黄藤:《先进》第二十五 学而优则仕的本义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读《论语》。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子路当时在季氏的费邑任职,手中有些权力,便想为自己的同学子羔谋个职位。如果放在今天,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是帮同学的好机会,但孔子却不认同,认为这反而是害了那个年轻人,并非真正为他好。 子路反问:“我怎么会害他呢?我让他去那个地方,那里有民众,有社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学习呢?我直接让他去实践不就行了吗?”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 但孔子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也没有逐条反驳他的理由,而是说了一句:“你知道我为什么讨厌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吗?就是你这样的。” 这段对话同样体现了儒家的一贯主张。就像《论语》开篇所说,孔子更赞成“先进”——也就是必须先学好,做好充分准备,具备了真正的能力,才能到岗位上去历练。儒家不赞成“德不配位”,不赞成在能力不足、心智尚未成熟时就急于做官、急于做事。 因为儒家对“学而优则仕”、对于做官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不仅会害了为官之人,也会耽误国家大事。即便出发点是好的,孔子也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子路虽然讲了一大堆理由,孔子并未一一驳斥,而是直接点出其本质——讨厌这种明明错了还要巧言辩解的态度。这既是对子路的批评,也提醒我们:真正的为学与为政,需要扎实的准备,而非仅凭口才或关系。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8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