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钟讲完中国历史 在华夏大地,古老文明的种子早在远古就已种下。元谋人、北京人开启人类繁衍生息篇章,山顶洞人展现出早期智慧,学会钻孔、磨制技术,用兽皮做衣,还装饰自己。约一万年前,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开启农耕,种植水稻和粟,定居形成聚落,制作精美的陶器。 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开启早期国家时代。商朝的青铜文明璀璨夺目,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彰显高超铸造工艺,甲骨文更是最早成熟文字,记录当时生活点滴。公元前 1046 年,西周建立,分封制促进各地交流发展。东周的春秋战国,虽战火不断,却也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儒家讲 “仁”“礼”,道家倡自然,墨家行 “兼爱”“非攻”,法家重法治,诸多思想照亮历史天空。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首个大一统封建国家。他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修筑长城守护疆土。汉朝承秦制,西汉初休养生息,迎来 “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国力鼎盛,强化集权,开拓丝绸之路,让中华文明远播四方。东汉初期,刘秀缔造 “光武中兴”。 581 年隋朝登场,结束长期分裂,确立三省六部制,开凿大运河连接南北。唐朝继隋后,开创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百花齐放,李白、杜甫等诗人留下千古佳作,长安城尽显盛世繁华。 960 年北宋建立,加强中央集权。虽军事方面有挑战,但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南宋偏安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271 年元朝建立,疆域辽阔,行省制度影响深远,民族融合催生回族,马可・波罗来华见证东方魅力。 1368 年明朝开启,朱元璋强化皇权,朱棣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保境安民。1644 年清朝建立,前期康熙、雍正、乾隆缔造 “康乾盛世”,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1840 年后,列强入侵打破平静,中国开启救亡图存征程。林则徐虎门销烟,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戊戌变法探索变革,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五四运动促进思想觉醒。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经不懈奋斗,1949 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中国历史新篇,中华民族踏上伟大复兴之路 。#堂堂会计师事务所 #吴育堂 #华谊资产评估事务所 #中国新闻 #世界新闻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7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2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杨国桥3月前
我们在水稻种植方面研究了几个问题,具体如下:1. 我们种植的是“洋西早”——这是过去供皇帝食用的贡米,其优势在于可以自留种,能有效规避转基因;且不同于遗传性质不稳定的杂交水稻,它采用自然农法种植,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不依赖水库灌溉,完全“靠天吃饭”。2. 关于水稻旱直播,我们尝试在不使用除草剂打封闭药的情况下种植:先旋耕一遍土地,等待15天后,在旋耕的同时进行播种。实践发现,播种成功的区域能抑制杂草生长,无需使用除草剂,也不用人工除草;但播种存在问题——由于“洋西早”谷种较长,导致机器频繁卡壳,很多地方未能播到种,后续加大播种量又造成了播种不均匀。3. 对比发现,长期采用农化种植(使用过农药、化肥、除草剂,且焚烧过秸秆)的土地,因可能缺乏有机质微生物,且我们种植时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及农家肥,水稻长势不如从未施加这些物质的荒地。4. 我们在谷雨前两天播种,这一做法避免了使用塑料膜保温,减少了塑料污染;且水稻的长势及扬花时间,与插秧方式相比悬殊不大,说明播种的节气把握是正确的。 实践证明,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并非会颗粒无收。如果土壤健康、有机质、微生物丰富,即便什么都不用,水稻也能有较高产量。明年计划采取旋耕三次后人工直播水稻的方式,可能会更靠谱。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开天2月前
元阳哈尼梯田 历史渊源:哈尼梯田由哈尼族人历经 1300 多年开垦而成。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部分哈尼先民沿藏彝走廊南迁,学习百越诸族的水稻种植技术后,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因平坝已被其他民族居住且难以适应河谷干热气候,便定居在红河南岸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开始了开垦梯田的历程。 地形与规模:梯田开垦在坡度介于 15 度至 75 度之间的山坡上,最高级数达 3700 多级,最大垂直落差达 2000 多米。元阳有 17 万亩哈尼梯田,沿着哀牢山缓缓延伸,气势磅礴。景区所处海拔在 1300 米 —1900 米之间,包含箐口、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等核心片区。 景观特色:形成了独特的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四素同构的生态农耕体系。山顶的森林涵养水源,为村寨提供生活用水和梯田灌溉水源,水流顺流而下在河谷交汇成河流,又通过蒸腾作用回到森林。梯田会因天气和水中植物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晴天呈蓝色,阴天呈灰色,早晚呈金黄色,还会随着植物种类和生长期变化呈现绿色、红色等。清晨可赏云海翻腾中梯田时隐时现,傍晚能观落日余晖洒在梯田,一片火红与金黄交织。 文化内涵:凝聚了上蓄下排、环坡引流、木刻分水等经验与智慧,体现了哈尼族等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这里还保留着独特的哈尼族文化,如蘑菇屋民居、哈尼梯田红米种植、“稻鱼鸭” 综合生态种养模式等,以及丰富的民族节日、歌舞、服饰等文化习俗。 遗产价值:2013 年,元阳哈尼梯田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2018 年,被命名为第二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2025 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其历史价值与科学成就得到高度认可。
00:00 / 1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太空农场:宇宙中的绿色奇迹 你知道吗?在水稻正经历着从地球到太空的跨越,这是人类在太空种植作物的又一突破。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见证生命在宇宙扎根的奇迹。 植物是最早踏入太空的生命形式之一。1971年,阿波罗14号携带的北美红杉种子返回地球,成为最早的太空树木。1982年,苏联宇航员在礼炮7号空间站成功培育出拟南芥,这是第一种在太空中完成生命周期的植物,证明了植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繁殖的可行性。 进入21世纪,国际空间站自2002年起系统开展植物实验。2014年建立的蔬菜生产系统成功种植红色长叶莴苣。两年后,宇航员首次在太空品尝了自己种植的生菜,这标志着太空农业进入新阶段。 中国太空植物研究同样成果丰硕。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开展拟南芥和水稻的空间培养实验,实现中国首次植物全生命周期太空培养。2022年,问天实验舱投入使用,其生命生态实验柜可精确控制环境参数。 截至2022年,中国空间站已成功培育水稻、小麦、拟南芥等多种植物。其中,水稻完成120天全生命周期培养,太空稻种返回地球后成功繁育。2023年,国际空间站成功培育矮杆番茄,单株产量达150克。次年NASA宣布,太空生菜生长周期比普通品种短30%。 中国空间站还种植了薰衣草等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它们不仅能提供心理慰藉,其芳香物质还有助净化空气,共同构成微型生态系统,支撑长期太空驻留。 太空植物研究关乎深空探索未来。据估算,维持一名宇航员一年需1000千克食物,而植物可同时解决食物、氧气和水资源循环问题。研究表明,25平方米的小麦就能满足一个成年人一天的氧气需求。 中国计划在2028年前建立太空农场,包括粮食作物种植模块,为月球基地和火星探测积累经验。从几粒种子到郁郁葱葱的太空农场,从北美红杉到太空水稻,这些绿色先驱用顽强的生命力在星辰间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它们的每一片新叶都在诉说着生命在宇宙中扎根的希望,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太空农业 #中国空间站 #深空探索 #太空实验 #航天科技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