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4章解析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败之。慎终于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以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原文解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的意思是:事物处于安稳状态时,容易把握;在问题尚未显现征兆时,容易谋划解决;脆弱的东西容易破碎;细微的东西容易消散。强调了抓住事物的初始状态和细微之处的重要性。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过程,如果能够在事物的初始阶段就加以关注和处理,就能避免问题的扩大和复杂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在问题尚未出现时就着手处理,在混乱尚未形成时就开始治理。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嫩芽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堆积起来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这三个比喻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强调了防患于未然和注重过程的重要性。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意思是:刻意去做事往往会失败,刻意去执着往往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刻意去做事,所以不会失败;不刻意去执着,所以不会失去。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够始终谨慎,如同开始时一样,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追求的不是世俗所追求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习的不是世俗所学习的,而是观察分析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预。因为刻意去做事和执着的追求往往会违背事物的自然规律,导致失败。而圣人顺应自然,不刻意去做事,不执着于某个目标,反而能够避免失败。同时,圣人注重学习和反思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预。#道德经 #每天学习一点点 #国学文化 #天道 #认知觉醒
00:00 / 06: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朱一方6天前
《道德经》第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章原文如下(依据王弼本): ---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简要说明: · 第六十四章 强调防患于未然、循序渐进,主张“无为”而顺应自然,避免强为导致的失败。 · 第六十五章 提出“以愚治国”的思想,此处“愚”指淳朴自然,反对机巧智谋,倡导回归本真。 · 第六十六章 以江海谦下为喻,说明圣人谦卑不争,反而能成为民众拥戴的领袖。 如需译文或解读,可进一步补充说明。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星河计划 #道德经#文化传承 无为而治的远见:《道德经》“其安易持”的治世智慧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以四组箴言开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这并非消极的避世哲学,而是对“干预时机”的深刻洞察——**局面安稳时最易维持,隐患未显时最易化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三个类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一切宏大都源于细微的积累。树木从萌芽到参天需十年沃土滋养,楼台由夯土到矗立需逐层严谨堆叠。老子借此强调:真正的成功在于对“根源”的把握**,而非对结果的强求。若只盯着“合抱之木”的伟岸却忽视幼苗的培育,或贪图“千里之行”的终点却怠于脚下第一步,终将陷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困局。 01 核心内涵,为何“安”时方能“持”? “其安易持”的深层逻辑,在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质: 未兆之谋:当问题处于“无界”(无形状态)时,如人心初生恶念、疾病未成症候,此时干预如同“涤除玄览”,在源头消解隐患。 脆弱之机:事物初生时如草木“柔脆多汁”,此时最易调整;若待其固化“枯槁”,则代价倍增。 黄帝内经的印证:“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与老子“为之于未有”完全呼应。若等病成再医、乱成再治,无异于“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此即老子定义 “无为”的真谛——在隐患未成形时行动,而非被动放任。 02 实践智慧,圣人的“不敢为”与“无不为” 老子以三重隐喻,揭示量变到质变的必然性,同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 阶段| 干预原则| 反例后果一 | 未兆期| 洞察根源(塞其兑) | 华为被断市场,根源受伐 | | 积累期 | 夯实基础(累土筑基) | 速成者忽视根基,终致崩塌 | | 临界点| 慎终如始(功成弗居) | 众人“几成而败”,因松懈忘本 | 圣人“无为故无败”的奥秘,恰在于为于根而不为于果: > “为于根,就能得果;为于果,无法生出果” 如同治水,禹父鲧执于“堵”(为于果),终致溃败;大禹“导”(为于根),乃定九州。 03 慎终如始,成功者的终极心法 常人“常于几成而败之”,恰因接近成功时心生懈怠。老子提出解方:慎终如始 如圣人“欲不欲”:追求众人忽视的价值(守根),而非“难得之货”(逐果)@老朱 @王爷 @倔老头
00:00 / 04: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 (王弼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事物稳定时容易维持,征兆未显时容易谋划; 脆弱时容易消解,微小时容易散失。 要在问题未发生前处理,在未混乱时治理。 (防患于未然,重视初始状态) 合抱的大树,从细芽长成; 九层高台,由一筐筐泥土筑起; 千里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量变积累成质变,强调积累与坚持) 强行妄为会失败,强行控制会失去。 圣人顺其自然,故不失败;不强行控制,故不失去。 (批判主观妄为,主张“无为”) 人们做事,常在快成功时失败。 结束时如开始般谨慎,便不会失败。 (“慎终如始”是成败关键) 圣人以“无欲”为欲,不看重珍宝; 学习“不学”之道,纠正众人的过错。 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预。 (超越世俗欲望,回归自然之道) 核心思想解析: 预见与预防的智慧: 老子强调在问题萌芽前化解它(“为之于未有”),如同中医“治未病”。这与现代社会风险管理思想相通。 积累的力量与持之以恒: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比喻,说明伟大成就源于微小积累。警示世人勿轻视初始,勿急于求成。 “无为”的深层含义: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行干预、不违背规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辅万物之自然”,是在顺应规律的前提下辅助发展。#道德经 #道德经解读 #中华传统文化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