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打卡《山海经》鴸鸟 (zhū niǎo)(又写作“鴸”或“自号”)是一种外形怪异、声音嘶哑、象征“流放”与“政治动荡”的凶禽,简介如下: 一、原文出处 《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二经》: “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意为:柜山有一种鸟,外形像鹞鹰却长着人手般的翅膀,叫声像痹症患者呻吟,名字叫鴸,它自己发出“朱”的叫声,哪里出现,哪里就有大量文士被流放。) 二、形态特征 - 外形:整体似鹞鹰(鸱),但翅膀末端羽毛分散如“人手五指”; - 叫声:嘶哑短促,像“痹”患者气息不畅,古人形容为“气闷呻吟”; - 行为:自呼其名,发出“朱——朱——”的单音,故又名“自号”。 三、文化象征 1. 凶兆显现 出现之地“多放士”,即大批文士被流放,因此被古代阴阳家归为“流放之兆”,与鵕鸃、鸱鸮等同属不祥之鸟。 2. 历史影射 陶渊明《读山海经》借鴸鸟暗讽楚怀王放逐屈原,以“见则其县多放士”影射东晋政权排斥贤良; 3. 图腾联想 因其“人手”翼,后世常把它与“被缚的文士”“受困的贤才”形象并置,成为文学中“士不遇”主题的符号。 四、原型推测 现代学者多认为鴸鸟原型为秃鹫或兀鹫: - 翅膀展开后末端羽毛呈“手指状”; - 无鸣管,叫声嘶哑,恰如“其音如痹”; - 食腐习性使其常出现在战场或流放地,与“多放士”形成经验性关联。 一句话总结: 鴸鸟是《山海经》记载的“鹞身人手、声如痹症”的凶禽,自呼“朱”而现,象征政治动荡与贤士流放,是古代“士不遇”文化的经典图腾。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