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彝族火把节规模较大、最具浓郁民族特色,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2006年5月20日,云南楚雄、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是关于火把节的详细介绍:节日时间:大多数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为一天、两天或三四天不等。 - 节日起源:各民族传说不一,彝族传说流传较为广泛。一种说法是古时彝族人认为火有驱逐污秽的能力,于是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手持火把围着村庄游走,以祈求家人和牲畜平安健康,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火把节;另一种说法是与纪念英雄有关,如彝族英雄赫铁拉巴战胜凶神后,带领族人点燃松枝火把烧尽害虫,为纪念这场胜利,人们每年点燃火把,代代相传。 - 节日习俗: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祭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第一天祭火,人们宰牛杀羊,用美酒肉食迎接火神,夜幕降临时,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接过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第二天玩火,人们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等活动,夜幕降临后,点燃火把形成火龙,涌向同一地点形成篝火,围着火把唱歌跳舞;第三天送火,夜幕降临时,人们点燃火把,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最后将各个村寨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火把节#火把节现场 #米易#旅行推荐官 #暑假嗨玩计划 @攀枝花游玩攻略 @上热门🔥🔥🔥 @@抖音创作小助手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禄劝笛脚舞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禄劝、武定等地彝族群众间的自娱性集体舞,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 - 起源传说:相传彝族祖先在外狩猎过夜时,围着篝火用跺脚和拍手的方式吓走野兽、驱走寒冷和寂寞,后来逐渐演变成笛脚舞,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 舞蹈特点 - 动作丰富:以脚的动作为主要动律,有跺脚、斗脚等动作,还有大幅度的转身、甩手和甩腿等。此外,上肢动作也逐渐变得多样,不再局限于手挽手、手拉手。 - 简单易学:动作较为简单,对参与者没有过高的技巧要求,在大体一致的步伐、动作、韵律下,还可做即兴发挥。 - 参与性强:舞者不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男女老少皆可参与,不受时间、场地、年龄、性别等过多限制。 - 舞蹈种类 - 一至八脚集体舞:是主体部分,以脚跺地的次数定几脚,如“一脚”是脚跺地一次,“二脚”是跺地两次,以此类推,一般从一脚按顺序跌至八脚,每一脚都要重复数遍。 - 模拟动物舞:穿插于一至八脚之间,有“公鸡斗脚”“斑鸠吃水”“石蚌跳”“猴子冲碓”“老鸹跌脚”等,由几个人模仿动物的动作手舞足蹈取乐。 - 其他集体舞:如“卷席子”“两脚半”“姑娘脚”“一边跺两脚”等,其中“卷席子”是开场舞,用于邀约和组织队伍。 - 文化价值 - 健身价值:具有开展肢体活动的协调性和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韧带的伸展性的作用,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 审美价值:男女老少盛装出席,穿戴色彩艳丽的彝族服装,搭配特色民族乐器或现代整编的音乐,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审美需求。 - 教育价值:作为团体传统体育项目,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完美演绎,具有培养人们团结协作和互相谦让的美德,还能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 - 民族文化传承价值:承载着彝族人民的丰富情感、奔放的民族性格和深厚的彝族民族文化。 - 表演场合:是禄劝彝族在讨亲嫁娶、逢年过节、火把节、起房盖屋、欢庆丰收等喜庆场合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也是日常健身、休闲交流的重要方式。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16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