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救命!原来唐诗的“前传”像小说一样精彩 _ 书名:《唐诗寒武纪》 作者:王晓磊 _ “关于诗歌,还经常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诗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觉得其中之一,是消解我们的孤独。” _ “人永远是孤独的,而任何艺术都有一个终/极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对抗孤独。诗也是这样。” _ 王晓磊的《唐诗寒武纪》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唐诗读本,从六朝到初唐,跨越三百多年。它带你漫游风流和动荡并存、天才与混蛋辈出、明月和暗尘齐现,气象万千的浪漫初唐。 _ 作者说;在这本书里,我会给大家解读这些神奇又有趣的问题: 唐诗是哪里来的? 为什么会有这一场大爆发? 是谁埋下的火种? 谁又点亮了火炬? 谁是伟大的接力者? 又是什么促成了李白和杜甫的诞生? _ 王晓磊以“寒武纪”作喻,精/准勾勒出唐诗从萌芽到勃发的关键时期,那些初露锋芒的诗篇,恰似远古海洋中骤然涌现的生命,带着原始的鲜活与蓬勃的生命力,对唐诗的起源做了全新的探索。 _ 从“初唐四杰”的雄健风骨到沈佺期、宋之问对诗律的雕琢,诗人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一qun在文学变革中上下求索的先行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清丽,字字句句都藏着他们对诗歌美学的执着追求。这些诗句虽不及盛唐的气象万千,却如破土的新芽,孕育着唐诗巅/峰的无限可能。 _ 对于“诗变”过程,初唐诗歌摆脱了六朝宫体的浮华,在题材上拓展至边塞、山水、送别,在风格上融合了刚健与婉约。这种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诗人在继承与突破中反复打磨的结果,恰如寒武纪的生命演化,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艰辛与突破的喜悦。 _ 感慨,这股文学革新背后的坚守与热爱,敢破敢立的精神,让唐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读书 #读书分享 #阅读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唐诗寒武纪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2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李白一千多首诗歌,其中竟然没有一首是描写杭州西湖的。要知道,西湖自古至今一直是不少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白居易、苏东坡都有不少描写西湖的诗词作品。为什么李白对西湖视而不见?如果你仔细翻看一下李白的作品,你会发现李白不仅没有为西湖写过诗,他的诗歌中提到杭州的也极少。他是对杭州有什么意见吗?不来电,李白与杭州没擦出火花李白第一次到杭州,是在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这一年李白39岁。他听说有个本家侄子叫李良,在杭州当刺史。于是,李白就想着到杭州找李良套套近乎,说不定对自己仕途会有帮助。李良对于李白这个大明星能来找自己,也觉得脸上有光,对李白盛情款待,还陪着李白去游览了天竺寺等景点。问题出在了李白的一首诗上,当时李白喝了酒即兴题诗一首,诗名叫《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良看到这个标题后,心里像吃了个苍蝇不痛快,对身边人说:“他李白只不过跟我同姓而已,真敢舔着脸给我当叔叔,还敢把从侄写在杭州刺史前面,不识抬举的东西!”第二天,李良就把李白凉在那里,带着两个年轻漂亮的歌姬去了绍兴的东山度假去了。李白得知后,又写了一首《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诗中调侃李良说:“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十几年之后的756年,李白又到了一次杭州。这次李白虽然在杭州写了几首送友人的诗,依然没能与杭州擦出火花。视而不见,李白路过西湖却没写诗李白两次到杭州,最喜欢去玩的地方是天竺寺和钱塘江。天竺寺据说是在飞来峰下灵隐寺旁边,后来在战火中毁坏了。灵隐寺离西湖不远,天竺寺应该也离西湖不远。当年的杭州城并不大,李白多次去天竺寺应该是从西湖边上经过的。可是,李白却没有多看西湖几眼,更没有为西湖写诗。说起来,这样怨不得李白。因为那时候的西湖叫钱塘湖,虽然名字叫湖实际上说是一大片沼泽地更合适。湖里淤泥很深,到处是荒草杂树,没有一点景色可看。相反,这里还是当时杭州的一害,经常会导致杭州城倒灌淹水。这样的荒芜之地,自然入不了诗仙的法眼。李白走后过了几十年,白居易到了杭州当刺史。他带领杭州人将钱塘湖清淤筑堤坝,这才逐渐清理出了西湖。所以,白居易是西湖的缔造者和最近代言人,李白没机会见到白居易清理后的西湖,自然也没写过西湖的诗。#西湖美景美如画 #一站有一站的风景 #杭州 #保存的视频 #五一期间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