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2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6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小阿布7月前
第五章 《易》曰:「憧憧(chōng)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shēn)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jí lí),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sù),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氤氲(yīn yūn),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易经 #中华文化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4: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7: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
#《禪詩賞析》———詩心見性 禪與詩,一為宗教之深邃智慧,一為文學之璀璨明珠,看似殊途,實則同歸。當禪的不可言說遇上詩的形象思維,便催生了中國古典文學園地中一株靈性獨具的奇葩——禪詩。它不尚浮華,不事雕琢,卻以其“不立文字”而又“不離文字”的獨特魅力,引領讀者步入一個“山流四海水,花開宇宙春”的澄明之境。賞析禪詩,絕非尋常的文學批評,實乃一場心靈的朝聖,是借助詩意的舟筏,渡向那“我同天地在,斗室載乾坤”的悟道之旅。 禪詩之妙,首在於其意象系統中蘊含的從“執有”到“悟空”,再到“圓融無礙”的層層境界。初入門庭者,往往執著於物象,如神秀大師偈雲:“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境以“樹”、“台”為喻,強調莊嚴形相與精進修行,是“有”的層面,是修行者拾級而上的堅實階梯。其意象清晰,指向一種戒律般的謹嚴,如同一位虔誠的畫師,精心描繪著心中的聖像。然而,禪心不止於此。六祖慧能應聲而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如金剛寶劍,斬斷一切名相執著,直指“空”性本源。它超越了神秀偈中對“清淨實體”的維護,揭示了萬法緣起性空、無有自性的終極實相。意象在這裡被徹底解構,從“有”躍入“空”,展現了一種顛覆性的般若智慧。此二偈,一立一破,構成了禪悟道路上最為經典的對話。
00:00 / 06: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国学文化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第一篇《易传》的秘密。《系辞传》第五十章。原文:“《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者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孔子在《系辞传》中提出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是让我们思考人生道路与目标的奥秘吗? 《易经》中提到,心意飘忽不定地来来去去,朋友就会顺从你的想法。孔子对此发出疑问,天下人究竟有什么可思虑的呢?他指出,天下人尽管走不同的路,却都能到达同一个地方;尽管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但最终都能达成一致。就像月亮下去了太阳就会出来,太阳下去了月亮又会出来,日月相互推移产生了光明;寒冷过去暑热就会到来,暑热过去寒冷又会到来,寒暑相互推移形成了年岁。收缩与伸展相互感应,产生利益。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伸展;龙蛇蛰伏,是为了保存自身。精研义理达到神妙的境界,是为了致用;利用所学安身立命,是为了提高品德。这些自然规律与人生智慧,无一不体现出一种顺应规律、以退为进的智慧。朱熹在《周易本义》等著作中对这些观点有所阐释,他认为天下之事虽然途径不同,但最终都归于同一目标,人们的思虑虽多,但最终也都趋向于一致。他还从屈伸变化、保存自身以图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认为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顺应规律的智慧体现,也可类比到人事中。人在面临困境时,也应懂得暂时退让、积蓄力量,以便更好地前进和发展。 你觉得孔子的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还有何启示?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吧!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