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究竟是什么?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 三十而立:通常指人到了三十岁时,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事业和家庭等,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较为清晰的人生定位和目标,在言行举止和外在社交等方面已经趋于成熟,能够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 四十不惑:人到四十岁,经历了许多世事,对人生百态、社会现象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困惑迷茫,能够明辨是非和善恶,对各种问题有较为成熟的看法和判断。 - 五十知天命:到了五十岁,人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局限性和自然规律,知道有些事情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从而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境遇,不怨天尤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得失成败。 -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论与自己不一致而产生抵触情绪,能够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心态更加豁达和宽容。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时,人的行为可以完全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越道德和法律的规范。此时,人的修养和境界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完全融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地无为而治。#人生百态都是生活 #人生哲理感悟 #人生百味自己体会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在《论语》中,有几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是落魄的士阶层,从小饱尝生活艰辛。在15岁时他就立志,通过学习改变现状。发现学习乐趣,走上终身成长之路,启蒙。 [2]三十而立 孔子三十岁就创办了学校,小有名气。三十而立,是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能在生活和事业上独当一面,可立足于社会。不焦虑,不惧怕,淡定从容的,继续走在终身成长路上,觉醒。 [3]四十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自己对事物有透彻的看法和清晰的判断。即使选择再多,再复杂,也能明白自己要选择的是什么,什么是适合自己。看透事物的本质,《学而篇》"贫而乐,富而好礼",修身。 [4】五十知天命 知道哪些事不能为人力支配。不怨天尤人,管理好自己的影响圈和关注圈,学会和自己和解 人生有三件事: 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大部分人活不好,就是活颠倒了,一天到晚在管老天的事,管别人的事,挫折很严重,怨天尤人。知命。 [5]六十而耳顺 稳定高自尊,变得更加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加开放和宽容。包容。 [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不超出社会公德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能随心所欲地过自己的生活,张弛有度。从容。#孔子#论语#国学文化 #国学智慧 #圣贤教育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论语一则 读后心得 《论语》里读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心有所感,记录一下。 孔子说的这句话大致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才有了自己的德行和做人的原则;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再觉得不能接受;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回望来时路我发现一直以来都很不喜欢被别人询问年龄,小时候喜欢别人把年龄往大了猜,现在年龄真的大了,反而喜欢别人把年龄往小了说。记得大概是刚刚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那年,很为自己的年龄焦虑了一阵子,觉得曾经的同学很多都在自己工作的领域独当一面了,而自己毕业这么多年,兜兜转转始终还在原地。年龄越大,思想的枷锁好像也越加的牢固,小时候害怕的东西很少,无非是怕黑、怕饿、怕父母争吵感情不和,长大了困扰的东西反而更多,自己、子女、伴侣、父母、同事、健康、学习、工作、生活…… 孔子的这句自我总结,让我想起一句网络热语,大致是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年龄应该成为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伤感的理由。我生而普通,穷尽一生可能也无法领会先贤的心境,但是我不甘于平庸,不愿放弃自我的成长和救赎。我是年过三十才志于学,不惑之年自然也会晚一些,然后知天命,然后耳顺,不过最终或许也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读书 #论语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自己人生境界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自由与规矩的统一。它表达的是一种高度成熟的精神状态——当一个人通过长期的学习、修养和实践,将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仪准则内化为自身的本能时,他的欲望、言行自然合乎于“道”,无需刻意约束,也不会偏离规矩。 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1. 从“必然”到“自由”的修炼过程 “不逾矩”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修养结果。孔子通过数十年对“礼”“仁”的践行,最终让外在规范与内心欲望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精神自由。 2. “矩”的内涵 这里的“矩”不仅指法律礼法,更包括道德准则、自然规律与社会伦理。它强调个体行为与天地秩序、人间道德的和谐统一。 3. 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理解并尊重规律(包括自然、社会、人性)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世界的共生。比如,创新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但仍需遵循科学规律;个人发展可以个性张扬,但不能损害他人与社会。 举例延伸: · 艺术创作中,“从心所欲”是灵感的奔涌,“不逾矩”是对形式、媒介与审美规律的把握。 · 职场中,高手在流程规范中游刃有余,同时能灵活创新,正是一种“不逾矩”的“随心所欲”。 总之,这句话蕴含着儒家“中庸”的智慧,指向一种自主与自律高度统一的生命境界——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自觉的;既充分发展自我,又自然契合万物。#自由飞翔 #凤凰传奇 #腹肌马甲线 #论语 #核心力量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岁月感怀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南怀瑾先生《人生至高境界》之阐述: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余以为然。 人生一路风尘,回首省思,感受天地人和之真理,体验印证通过修心养性能够感知得天独厚的美妙,从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激情澎湃到渐渐拥有平和的气场,能够在安静独处中自我滋养,不假外求而本自具足。虚怀若谷的心性懂得包容与放下,自我保护能趋利避害,遇人恶意伤害则选择避开而非迎刃,不与负能量的纠缠消耗。对于离经叛道的人事保持警醒和疏离。 所有的阅历和苦难磨炼终将成为人生的财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几何时行路难,1995年离乡别井援藏三年归来反遭落井下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感应天地人和必有天佑。每当梦回雪域心中便升华起圣地布达拉的光芒,于是打开了通往高维世界的大门,步入凤凰涅槃的轨道。遵从灵魂召唤,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更有意义的道路,内在的觉醒,再难随波逐流,于喧嚣的名利场中冷眼烟云虚幻,透过现象看本质,灵魂摆渡听心声。 灵魂的暗夜过后是黎明的曙光。浴火重生,宁静致远,某些关系的裂变,教你避开不适合的道路,灵魂的淬炼助你剥离虚假,选择大道至简,大爱无疆,上善若水,大智若愚,九九归一,知行合一,行善积德,厚德载物,修为聚能成为光,同频共振互照亮,坦荡宽空心明净,春风拂面恒温暖,纯真坚韧且宽怀,航标灯塔照前程。在天地人和天人感应中汲天地灵气,滋日月精华。于花之都一隅,秉竹露荷风润本色,听诗书翰墨传远声。2025年10月23日 有感而发#人生#人生感悟 #朗诵 #生日 #生活 #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