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 热带草原气候是干湿分明,玉米就生长在降雨较多的湿润季节。待到玉米成熟以后,雨水基本就结束了,干季来临了。野生玉米祖先的秸秆依然可以长时间直立于中美洲的草原上,慢慢腐烂。小小的玉米棒子依然牢牢地依附于干枯的玉米秆上,玉米种子牢牢地依附于玉米棒子上。这个玉米干枯秸秆直立过程可以坚持到下一个多雨的季节。随着雨水的到来,玉米秆倒地,玉米棒子接触到湿润的土壤,玉米种子开始生长发芽,玉米新的生命周期开始了。 现在竟然没有发现野生的玉米祖先,只发现了玉米祖先的近亲大刍草。为何如此呢?这可能与玉米祖先分布的范围比较狭窄有关,毕竟只分布在中美洲的非森林地带。玉米秆又比较高大,容易被古人发现,这导致野生的玉米被古人采摘完了。这种人类的干涉带来的物种灭绝情况很多,比如,美洲的大型食草动物大部分被印第安人祖先灭绝了。野生玉米这种高大的草本植物,被古人采摘灭绝也是很有可能的。另一方面,野生玉米生存的地方,逐渐变成了人类频繁活动的地方,这自然也不利于野生玉米祖先的繁衍生息。野生玉米祖先的灭绝,也显示玉米祖先大概率生长在中美洲的非森林地带,而不是生长在面积广阔的巴西高原上。巴西高原面积大,如果野生玉米生活于此,很有可能会有幸存的。 在中美洲地区,那时处于采摘渔猎状态的印第安人发现了草丛中直立的玉米祖先,摘取玉米棒子,获得玉米种子,成为当时人们重要的食物补充来源。这是印第安人灭绝美洲大型哺乳动物以后的必然行为。印第安人祖先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就基本灭绝了草原上的大型野生动物,此后,就开始过苦日子了。采摘食物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捕猎一些小型的动物或鱼类也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由于大型野生动物的快速灭绝,没能有机会驯化这些大型食草动物,导致印第安人没能发展出有效的畜牧业。在亚欧大陆,畜牧业的发展要早于种植业。而印第安人的发展历程中,应该是缺少有效的畜牧业,虽然也开始养殖羊驼了,但其畜牧业的重要性明显不如亚欧大陆。印第安人几乎是直接从渔猎采摘过渡到了种植业为主的时代,而没有经历中间漫长的畜牧业时代。 到九千年前,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开始有目的地种植玉米,而不再是仅仅采摘野生玉米。估计从采摘野生玉米到开始种植玉米,这个过程会有几千年的时间。最初的玉米秸秆不知道有多高,但最初的玉米棒子却较小,不到三厘米的长度,大小相当于成年男性的大拇指头。不大的玉米棒子上,总计有五六十个玉米种子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6: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