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红阳1周前
红石秋韵寄幽怀 诗/红阳 丹枫映日耀霜天,银杏成黄韵未眠。 风卷蝶衣寻梦境,阳穿树杪艳诗篇。 草丛红石三分竞,水畔幽人双影牵。 秋叶缤纷时序胜,却将情愫诉诸缘。 【作者简介】 作者红阳,原名吕欣,山东莱芜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莱芜老年大学诗词创作讲师。 【诗文解释】 这首七律宛如一幅流动的秋日长卷。首联"丹枫映日耀霜天,银杏成黄韵未眠",用浓墨重彩勾勒出秋的主色调——枫叶的炽烈与银杏的明黄在霜天中交相辉映,"韵未眠"三字赋予静景以灵动生命力。 颔联"风卷蝶衣寻梦境,阳穿树杪艳诗篇"将秋风比作追寻梦境的蝶翼,阳光穿梭林梢编织锦绣诗行。这里暗藏着诗人独特的观察:秋风不是萧瑟的过客,而是带着诗意的寻梦者。 颈联最见匠心,"草丛红石三分竞,水畔幽人双影牵"。红石在秋草间展露峥嵘,与水中倒影构成虚实相生的意境。而"幽人双影"既可能是相依的恋人,也可解读为红石与倒影的相映成趣,这种留白令人回味。 尾联"秋叶缤纷时序胜,却将情愫诉诸缘",在铺陈秋色之后笔锋轻转,将外在景致升华为内在情思。诗人不沉溺于悲秋传统,而是以"诉诸缘"的豁达,完成物我交融的精神对话。 作为老年大学诗词讲师,红阳的创作始终带着教学相长的特质。这首诗既保持古典格律的严谨,又融入现代审美意识:"红石"作为莱芜特色地貌,与传统意象和谐共生;"双影牵"的含蓄表达,延续了中国诗学"不写之写"的精髓。 全诗二十八字的时空里,我们既能看见王维"诗中有画"的遗韵,又能感受叶嘉莹先生所说的"生命与自然共鸣"的当代诗意。这片红石秋色,终究是诗人安置情怀的精神家园,也是邀我们共品的永恒秋天。 #诗与远方 #每日分享 #自然风光 #作品分享 #美景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于陈集胜(山水幽怀)中,寻一方心灵净土》 初见陈集胜的陶艺作品《山水幽怀》,便觉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静谧之境。这一方小小的陶艺世界,却蕴藏着无尽的山水禅意,如同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通往内心宁静的大门。 瞧那巍峨的山石,以古朴厚重的陶土塑造而成,纹理间似是镌刻着岁月的沧桑。粗粝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坚韧。每一道沟壑、每一处起伏,都像是山神的笔触,勾勒出大地的脊梁。在山石的罅隙间,几株绿意盎然的树木顽强生长,它们身姿各异,或挺拔如剑,或婀娜多姿。那翠绿的颜色,为冷峻的山石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宛如生命在困境中不屈的抗争与绽放。 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一道飞泻而下的瀑布。它如同一匹金色的绸缎,从山石之巅倾泻而下,带着磅礴的气势,却又在落入潭水的瞬间,化为一片静谧。瀑布的水流,在陶艺家的巧手下,似是灵动的音符,奏响着大自然的乐章。那飞溅的水花,虽无声无息,却仿佛能让人听到水流撞击岩石的清脆声响,以及水滴落入潭水时的轻柔涟漪。 潭水呈现出深邃的幽蓝色,如同一颗镶嵌在山间的宝石,静谧而神秘。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周围的山石、树木,虚实相生,宛如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而在潭边的岩石上,伫立着一位身披长袍的僧者。他身形单薄,却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僧者微微仰头,似是在聆听瀑布的清音,又似是在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他的存在,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禅意,让人不禁心生向往,想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探寻那份宁静与智慧。 凝视着《山水幽怀》,仿佛时间都为之停滞。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总是被各种纷扰所困扰,心灵难得安宁。而这件陶艺作品,却像是一个避风港,让我们能够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这一方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纯净与美好,领悟生命的深邃与奥秘。它让我们明白,无论外界如何嘈杂,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可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幽怀,那里藏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宁静的向往,以及对心灵本真的追寻。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红阳1周前
红石秋韵寄幽怀 诗/红阳 丹枫映日耀霜天,银杏成黄韵未眠。 风卷蝶衣寻梦境,阳穿树杪艳诗篇。 草丛红石三分竞,水畔幽人双影牵。 秋叶缤纷时序胜,却将情愫诉诸缘。 【作者简介】 作者红阳,原名吕欣,山东莱芜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莱芜老年大学诗词创作讲师。 【诗文解释】 这首七律宛如一幅流动的秋日长卷。首联"丹枫映日耀霜天,银杏成黄韵未眠",用浓墨重彩勾勒出秋的主色调——枫叶的炽烈与银杏的明黄在霜天中交相辉映,"韵未眠"三字赋予静景以灵动生命力。 颔联"风卷蝶衣寻梦境,阳穿树杪艳诗篇"将秋风比作追寻梦境的蝶翼,阳光穿梭林梢编织锦绣诗行。这里暗藏着诗人独特的观察:秋风不是萧瑟的过客,而是带着诗意的寻梦者。 颈联最见匠心,"草丛红石三分竞,水畔幽人双影牵"。红石在秋草间展露峥嵘,与水中倒影构成虚实相生的意境。而"幽人双影"既可能是相依的恋人,也可解读为红石与倒影的相映成趣,这种留白令人回味。 尾联"秋叶缤纷时序胜,却将情愫诉诸缘",在铺陈秋色之后笔锋轻转,将外在景致升华为内在情思。诗人不沉溺于悲秋传统,而是以"诉诸缘"的豁达,完成物我交融的精神对话。 作为老年大学诗词讲师,红阳的创作始终带着教学相长的特质。这首诗既保持古典格律的严谨,又融入现代审美意识:"红石"作为莱芜特色地貌,与传统意象和谐共生;"双影牵"的含蓄表达,延续了中国诗学"不写之写"的精髓。 全诗二十八字的时空里,我们既能看见王维"诗中有画"的遗韵,又能感受叶嘉莹先生所说的"生命与自然共鸣"的当代诗意。这片红石秋色,终究是诗人安置情怀的精神家园,也是邀我们共品的永恒秋天。 #人生感悟 #自然美景 #诗与远方 #自然风景 #感悟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2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00:00 / 2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06: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7: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7: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2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25: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7: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8: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