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1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1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
00:00 / 09: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5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6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49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一战战火终结时刻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欧洲中部时间的指针精准落下,《贡比涅停战协定》正式生效——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吞噬千万生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一刻迎来战火的骤然终结。这一“十一时十一分”的时刻,成为人类历史上镌刻和平与伤痛的永恒符号,其现场细节与深远回响,定格成难以磨灭的历史画面。 彼时,西线战场绵延数千公里的战壕里,此前持续嘶吼的炮火、枪声、爆炸声在指针重合的瞬间戛然而止。短暂的死寂后,不同阵营的士兵们从泥泞的战壕中探出头,不敢相信眼前的和平。有人茫然地放下手中的步枪,有人瘫坐在地掩面而泣,有人朝着对面阵地挥手呼喊——昔日的仇敌,此刻因共同的生存渴望而卸下敌意。法国北部的索姆河战场,英军士兵与德军士兵爬出战壕,在两军阵地之间的“无人区”交换香烟、巧克力和纪念品,用生硬的语言互道问候;比利时伊普尔前线,双方士兵一起掩埋阵亡战友的遗体,炮火摧残后的焦土上,第一次升起超越仇恨的人性温度。 后方城市同样被和平的狂喜席卷。法国巴黎,市民们涌上街头,挥舞着协约国国旗,欢呼声响彻塞纳河畔,咖啡馆、酒馆里挤满庆祝的人群,素不相识的人相拥而泣;英国伦敦,白金汉宫前聚集起数万民众,国王乔治五世与王后出现在阳台,接受民众的欢呼,教堂钟声齐鸣,回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德国柏林,尽管战败的阴霾笼罩,但长期战争带来的疲惫与绝望,让民众对停火同样充满期待,街头虽无狂热庆典,却有家庭默默团聚,感受久违的安宁。 在中国,停战消息虽因距离延迟传来,但当“十一时十一分”停战的消息跨越重洋抵达后,同样激起欢腾。北京学生走上街头演讲,高呼“公理战胜强权”,上海外滩悬挂起协约国国旗,鞭炮声彻夜不息——这其中,也包含着对14万赴欧华工血汗付出的慰藉,那些长眠欧洲的华工,以苦力支撑为中国换得的“战胜国”身份,在这一刻有了具象的落点。 这一时刻的意义,远不止于战火的停止。它终结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球性大规模战争,却也留下复杂的伏笔:苛刻的停战条款为德国民众的不满埋下种子,而“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也将在后续巴黎和会上被列强的霸权逻辑击碎。但无论如何,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那道穿透硝烟的和平之光,让饱经战乱的世界看到了希望,也让人类在血与火的教训中,开始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永恒命题。一战结束107周年 ##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8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5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