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唐情4天前
“五项经营哲学”成就3家500强企业 稻盛和夫先生曾白手起家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并在78岁高龄时,仅用一年时间让破产的日航扭亏为赢,他的成功离不开他提出的“五个经营的哲学”: 第一,判断一切的标准是:作为人,这样做是否正确。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但就是这句话,贯穿了他一辈子的经营、决策、领导、甚至做人处事。 每当他遇到艰难的选择,他都会回到这句话,问自己:我这么做,对吗? 不仅是对我,对别人、对公司、对社会,有没有价值呢? 第二,企业存在的目的,不仅是赚钱,而是让员工幸福,并对社会有贡献。 你看,这跟现在很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完全不同。 稻盛先生说得很实在:企业是为全体员工和社会服务的。当这个目的被团队真正理解并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第三,真正的力量,不是你多能干,而是你有没有“利他”的心。 一个人再厉害,如果只想自己好,终究走不远。而一个心里装着他人幸福的人,做出的每个决定都自带力量。因为大家看得出来你不是在利用她们,而是在成就他们。 第四,领导者必须不断修炼自己的人格。 说到底,什么叫让人信服?不是你多会讲道理,而是你有没有活出你说的道理。 稻盛先生每天早上会反省自己有没有做错事、说错话,有没有一丝一毫私心。 这种人格修炼,才能真的赢得人心。 第五,也是最深刻的一点: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当你做一件事,是出于纯粹的善意,是真的为了别人好, 那你整个人的状态就会轻盈、坚定、自在。 你不再内耗,不再讨好,不再计算,而是走在一条清明的大道上, 你就会发现,困难自然消融,机会自然来到,贵人也会不请自来。 这一切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但稻盛和夫正是靠这些经营哲学,拿到了事业的结果,这些不是理论,而是他亲手实践出来的答案。 稻盛和夫先生用一生证明,一位领导者,只要有善的动机,强烈的愿望,和无私的利他之心,所想之事就一定可以实现。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你好,今天我要分享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故事,这是关于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与法国斯伦贝谢公司社长的经营哲学对话,一场关于“最佳”与“完美”的思想碰撞。故事发生在京瓷成立20年左右时,法国知名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的社长让·里夫专程到京都拜访稻盛和夫。斯伦贝谢是一家拥有超凡技术的公司,在石油开采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他们的技术,几乎无法有效采掘石油。这位让·里夫先生出身法国名门,是一位卓越的国际精英,也是一位深刻的哲学家。他被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所吸引,特意邀请稻盛和夫和几位京瓷干部前往他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私人别墅,进行一场经营哲学的深度交流。在沙漠中美丽的别墅里,两家企业的领导人展开了一场彻夜长谈。斯伦贝谢公司的座右铭是“成为最佳”,而京瓷公司的目标则是“做到完美”。这两种理念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向:“最佳”的含义是“优于别人”、“做到最好”,强调的是相对价值,是在比较中胜出;而“完美”则是一种绝对标准,不因他人的水平而改变,是对产品和服务内在品质的极致追求。稻盛和夫坚持认为,特别是对于制造业而言,即使是行业内最好的产品,如果存在瑕疵或缺陷,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正是制造业的本质要求。这场讨论持续到深夜,最终让·里夫先生接受了稻盛和夫的观点,他表示:“你说得对。我打算摒弃‘最佳’的座右铭,把我们公司的目标也设定为‘做到完美’。”稻盛和夫也承认,人无完人,追求完美主义难免会有犯错的时候。但重要的是,始终保持追求完美的意识,这种态度本身就能让个人和组织不断超越自我。在这个充斥着“够好就行”思维的时代,稻盛和夫的故事提醒我们:追求“最佳”或许能让我们在竞争中暂时领先,但只有追求“完美”才能创造真正持久的价值。这不仅是经营哲学的分野,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当我们不再以满足于超越他人为目标,而是专注于事物本身应有的完美状态,我们就踏上了一条永不停歇的精进之路。也许,这就是稻盛和夫能够创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并成功拯救日航的秘诀所在——一种极致的、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精神。#稻盛和夫#金手指胶带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用纯洁之心,绘人生蓝图 心灵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怎样的世界,就会迎来怎样的人生。 稻盛和夫,这位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经营之圣”,曾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心不唤物物不至”。意思是,如果心里没有呼唤过的东西,永远不会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反映。 那么,如何让美好的愿望照进现实呢?关键在于是否以“纯洁的心灵”来描绘愿望。 什么是纯洁的愿望? 纯洁的愿望,不是出于私利私欲,而是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的愿望。 稻盛和夫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让万物进化发展、变得更加美好的趋势,这股力量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当我们的愿望是出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他人的关爱时,就与这股力量同频共振,成功的道路自然会展现。 相反,如果愿望基于自私自利或反社会的动机,即使短期内能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也如同沙上筑塔,难以持久。强烈的私欲终将与社会产生碰撞摩擦,导致更大的失败。 为何现实中“好人难得好报”? 我们常常看到认真勤恳的人人生坎坷,而一些“恶德企业家”反而顺风顺水。这是否意味着“纯洁之心”的理论失效了呢? 稻盛和夫指出,因果报应的法则真实存在,但其显现需要时间,往往需要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才能看清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完整链条。如果我们只截取人生的一小段来看,自然会觉得世界不公。但若将眼光放长远,便能发现心境与现实确是“分毫不差”。 现代科学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英美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少年罪犯虽在年轻时身体强壮,但步入中年后健康状况会急速下降,风险远高于正常人。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也表明,当人心怀善念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而负面情绪则会在体液中产生毒素。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更显示,乐于助人者比常怀恶意者更健康长寿。这正应了中国古人所言“仁者寿”的道理。 如何将纯洁的愿望变为现实? 1. 先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一切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再纯洁的愿望也只是空中楼阁。 2. 让愿望渗透到潜意识 仅仅在头脑中想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持续怀抱强烈的愿望,直至其渗透到潜意识。这意味着即使在不刻意思考时,我们的身心也会自然而然地朝着目标前进,就像熟练的司机无需思考操作细节也能自如驾驶一样。 #稻盛和夫#金手指胶带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你的观念与我的观念不同。即使是优秀的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观念不合,就无法共事。”面对年轻员工的质疑,稻盛和夫如此回应,甚至不惜与那些不接受京瓷哲学的员工“断绝缘分”。 1959年,京瓷公司创立之初,日本社会正盛行自由主义思潮,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克己奉公、严谨生活态度的京瓷哲学自然引发了强烈反弹。 特别是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员工,质疑这是“思想管制”,抵触情绪最为强烈。然而,稻盛和夫却在矛盾和烦恼中,坚持将这套哲学推行到底。   01 哲学内容:不只是口号,而是行动准则 京瓷哲学的核心是“敬天爱人”四个字。所谓“敬天”,就是遵循事物的本性做事,按客观规律办事;“爱人”则是以利他之心关爱他人,包括员工、客户和社会大众。 这一思想源自稻盛和夫最敬佩的明治维新领袖西乡隆盛,但其内涵却完全基于企业经营的实战经验。 稻盛和夫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作为人,何谓正确?”他强调,经营中的决策不应基于功利得失,而应回归到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不贪婪、不骗人、不说谎。 京瓷哲学手册被制作成便携式小册子,分发给每位员工,公司还组织员工通过轮流朗读来学习这些内容。这种看似“洗脑”的方式,实则源于稻盛和夫坚定的信念:企业要想成功,必须先统一价值观。 02 推行阻力:自由主义思潮下的激烈对抗 1959年的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思想盛行,年轻人特别是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对任何形式的“思想管制”都极为敏感。当他们听到公司要求统一“思维方式”时,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京瓷公司是要进行思想管制吗?抱有何种思想,难道不是个人的自由吗?”这样的质疑声在年轻员工中不绝于耳。就连稻盛和夫自己有时也怀疑是否“做得太过分”。 然而,与一般管理者不同,稻盛和夫没有选择妥协或退让。他对不愿接受京瓷哲学的员工直言:“你可以去那些与你的想法一致的公司。”这种在今天看来可能引发巨大争议的管理方式,在当时却成了京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03 成功基石:哲学与实学的双轮驱动 京瓷能够克服内部阻力,最终形成统一价值观,靠的是“哲学与实学两个轮子”一起转。 在实学方面,京瓷创造了独特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将公司组织划分为许多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小集体。每个阿米巴都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员工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从而激发参与感。 #稻盛和夫#金手指胶带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京瓷公司创立初期的一个小故事。1959年4月1日,27岁的稻盛和夫与8位同事在京都一个简陋的仓库里开始了创业之路。这家当时只有28名员工、资本金仅300万日元的小公司,却立下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目标——成为世界第一。 不自量力的梦想 在京瓷创立之初,稻盛和夫不断地对仅有的28名员工说:“我们要成为西京原町第一的企业!然后是中京区第一、京都第一、日本第一,最终是世界第一!” 然而,就连稻盛自己内心也曾怀疑过这个目标。当时在西京原町,有一家出色的京都机械工具公司,比京瓷大得多,从早到晚机器轰鸣,生意兴隆。在中京区,更有岛津制作所这样的行业巨头。要超越这些企业,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高目标需要“严肃认真”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如此“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能够实现?关键在于稻盛和夫决定采取“严肃认真的、克己主义的”生活方式来匹配这个高目标。 他打了个比方:爬附近的小山,不需要任何训练,轻装即可;但攀登珠穆朗玛峰,就需要严格训练和充足装备。京瓷既然要成为世界第一,就必须有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 创业初期,京瓷团队展现了惊人的拼搏精神。当第一批产品烧制后全部弯曲时,负责人冈川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最终解决问题。稻盛和夫本人也常常工作到深夜,怀着稍有懈怠就可能垮台的危机感带领团队前进。 经营哲学的转变 京瓷成立第三年,发生了一场危机——11名骨干员工集体提出加薪要求,否则将辞职。经过三天三夜的沟通,稻盛和夫明白了:企业不能只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工具,更应该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这一理念成为京瓷经营哲学的核心,也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员工们共享同样的价值观,齐心协力时,企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 梦想成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京瓷果然成为世界第一的陶瓷公司。1975年,京瓷股价甚至超越了索尼,成为日本股价最高的公司。 回望京瓷的成长历程,看似“不自量力”的梦想,因为有了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最终成为了现实。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故事,更是对每个追求梦想的人的启示:高目标是推动个人和组织进步的最大动力。#稻盛和夫#金手指胶带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6
在一次财务审核中,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发现年轻财务部长的一个错误数字后,这位部长自然而然地拿起橡皮准备擦掉重写。正是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引发了稻盛和夫的强烈不满。 在《稻盛和夫的实学》中,这个故事生动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却少有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是否也常怀着“错了就改,改了就行的“橡皮擦心态”? 财务数字与制造业的共通点 作为制造业出身的经营者,稻盛和夫对错误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在制造业中,一个微小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个产品报废,所有投入的材料、人力和时间成本瞬间付诸东流。 而财务人员却可以轻松地用橡皮擦掉错误,这让他无法接受。他认识到,这种“错了就改”的随意态度,正是工作质量无法提升的根本原因。在许多事务性工作中,人们常常认为小错误无伤大雅,反正修改起来也不费力。 然而,稻盛和夫却坚持认为,任何工作都应当以完美主义为标准。他提出:“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在90%顺利进展的情况下,有人就会自满:“这已经不错了吧!”从而停止努力。这样的人,最终做不出完美无缺的成果。 从“橡皮擦”到“玻璃般透明经营” 稻盛和夫将这种完美主义精神融入到他的经营实学中,并总结出“会计七原则”,其中包括“一一对应原则”和“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 “一一对应原则”要求每一笔物资和资金的流动都必须有相应的票据证明,确保企业经营完全透明化。这与“橡皮擦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追求每一步都准确无误,后者则容忍错误并事后修正。 稻盛和夫强调:“在企业内彻底落实‘一一对应原则’,使任何人不能在数字上作假。”这种坚持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也提升了企业的道德水准。 完美主义的实践价值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阐述:“完美主义”只有在每天认真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产生。要求每天的工作都追求“完美”,这很苛刻,也很困难。但如果你真心想把事情做得令人满意,除了竭力做到“完美”之外别无他法。 这种理念不仅仅是制造业的必备准则,也适用于所有领域。稻盛和夫带领日航重建时,就是凭借这种完美主义精神,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让日航大幅扭亏为盈,创造了日航历史上空前的1580亿日元的巨额利润。 结语:摒弃“橡皮擦心态”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橡皮擦心态”的诱惑:报告中的小错误,觉得下次注意就行;项目中的细节疏忽,认为无伤大雅…… 稻盛和夫的《实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工作的品质决定了人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探讨一个永恒命题:在波动频发的经济浪潮中,企业如何穿越周期、基业长青?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用京瓷50年零亏损的传奇给出了答案。一、经济变动是常态,企业需“慎”字当头稻盛和夫回顾战后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到石油危机,从泡沫经济破灭到IT泡沫,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波动如四季轮回,从未停歇。许多企业被浪潮吞没,而京瓷却在50年里穿越多次萧条,秘诀始于“慎重坚实的经营”。创业初期,稻盛因目睹父亲因负债焦虑,埋下“惧怕负债”的基因。他将“还清贷款”作为首要目标,却在实践中悟到:利润不仅要覆盖成本,更要打造“高收益体质”。他设定“10%利润率”的底线,后来更将目标提升至30%以上。这种“慎”,不是保守,而是为企业筑造“防波堤”——高收益意味着低盈亏平衡点,即使销售额腰斩,企业仍能盈利;高留存则让企业有底气在经济寒冬中“不裁员、不欠薪”。1973年石油危机,京瓷订单骤减90%,却因30%的利润率从容过关;2008年金融危机,京瓷手握8400亿日元内部留存,稳如磐石。这印证了一个真理:慎重的经营态度,是企业抵御风险的“免疫力”。二、超越利润,以“利他”之心锚定方向但仅有“慎”还不够。稻盛强调,企业持续繁荣的更深层动力,是经营者的“利他之心”。创办KDDI时,面对NTT的垄断,他本可像其他企业一样退缩。但想到“降低国民通信费用”的纯粹使命,他在六个月内反复自问:“是否有私心?”确认动机至善后,他带领团队在没有基础设施的山顶架天线、铺网络。最终,条件最差的KDDI反成日本第二大通信商。这不是偶然——当企业以“为社会、为他人”为信念,资源会向你汇聚,团队会为你拼命。反观当下,多少企业因“股东利益至上”消耗留存,因管理者贪婪引发内耗?稻盛直言:“企业垮台,多因经营者的利己。”安然、雷曼兄弟的悲剧,皆始于掌权者的贪婪。而京瓷、KDDI的成功证明:利他是最大的利己,纯粹的动机能激活组织最强大的能量。三、经营的真谛:做“长期主义者”在稻盛看来,超越经济变动的“经营真谛”很简单:财务上:坚持高收益,积累内部留存,拒绝短视的ROE崇拜;心态上: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把“不亏损”作为底线;格局上:超越个人私利,以“为员工、为客户、为社会”的利他心经营。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必复制京瓷的路径,但可以记住:经济波动是常态,企业要活下来,靠的不是预测风雨,而是建造方舟;要走得远,靠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苦难中磨砺出的经营智慧:京瓷哲学的诞生故事 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一位想辞职的年轻技术员,最终却缔造了,影响全球的经营哲学。 1955年4月,日本战败后的第十年,整个国家正在废墟中,艰难恢复。一位名叫稻盛和夫的年轻人,从鹿儿岛大学毕业后,进入京都一家濒临倒闭的陶瓷企业工作。 这家公司连年亏损,连工资都经常迟发。稻盛回忆道:“我刚进公司时,工资是每月8000日元。从地方大学毕业后,总算有了工作,但自己今后的人生,将会怎样呢?我非常不安。” 这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被安排独自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工作——这项技术后来成为了京瓷公司的主打产品。面对不靠谱的公司,和黯淡的前景,稻盛整天想着:“应该尽早辞职,去找一家好一点的企业。” 但当时日本经济萧条,找工作非常困难。即使是这家公司,也是托人帮忙才进来的。跳槽没有希望,发牢骚也无济于事,稻盛最终做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中。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他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研究后,进展却异常顺利,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从逃避现实到潜心研究,这一转变,成了京瓷哲学诞生的契机。稻盛后来回忆说:“在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一项研究的时候,我感到某种人生观在心里萌动。”  1 初创期的挑战与哲学萌芽 1959年,27岁的稻盛和夫,在朋友帮助下,与7名伙伴一起创办了京瓷。创业资本金仅300万日元,员工28名,他们租借了宫木电机公司的仓库,一层当厂房,二层当办公室。 面对寥寥无几的员工,稻盛却立下宏愿:“现在我们要把京瓷,打造成京都第一的企业。不!要超越京都第一,成为日本第一。不!要超越日本第一,成为陶瓷行业世界第一的企业。” 创业初期的困境,却接踵而至。京瓷成立的第三年,十余名员工找到稻盛,要求提供今后五年的保障,否则将集体离职。 这一事件促使稻盛深刻思考,企业的目的和意义。他最终把经营理念改为:“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贡献。” 这一理念,后来成为京瓷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标志着稻盛从单纯的技术人员,向企业经营者的转变。 2 核心思想的形成 稻盛和夫在反思,企业经营的本质时,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作为人,何谓正确?” 他以这一准则,作为一切判断和行动的基准。 京瓷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任何行为,都不得违反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要符合#稻盛和夫#金手指胶带
00:00 / 06: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稻盛和夫的哲学:员工幸福了,企业才能成功 创办企业不是为了自己赚钱,而是为了员工幸福。 在我27岁时,在朋友们的资金帮助下创办了京瓷公司。当时的我身无分文,连一分钱资本金都没出,是朋友们因为相信我的技术而出资相助。因此,京瓷创立之初就不是为了我个人的发财梦。 公司最早的理念很简单:“让稻盛和夫的技术问世”。然而在公司成立的第三年,十余名高中毕业的员工手拿联名状找到我,要求保障未来五年工资和奖金,否则就集体辞职。 这场持续三天三夜的交涉让我幡然醒悟:经营企业不是为了实现技术人员的理想,而是要保障员工及其家属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理念转变:从“技术问世”到“员工幸福” 经过这次事件,我把京瓷的经营理念彻底改变为:“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这一理念转变至关重要。它意味着公司的首要目的不再是让作为大股东的我获得成功,而是追求全体员工的幸福。物质幸福是保证员工经济宽裕和收入稳定;精神幸福是让员工通过工作实现自我,感受到人生意义和劳动价值。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所以又加上了“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做贡献”这一更高目标。 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 京瓷创立时缺乏资金、信用和业绩,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我意识到,人心比什么都可靠——以心与心的连接为基础的经营,成了京瓷的原点。 这种“以心为本”的经营理念,意味着经营者要倾注全部能力,为员工获得幸福而竭尽全力。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强调“顾客至上”,但京瓷的经营哲学把员工的幸福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员工幸福了,他们才会真正为客户着想。 用“大白话”哲学指导经营 京瓷哲学听起来都是简单道理,比如“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贯彻顾客至上主义”。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则,背后有着深刻的经营智慧。 比如“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企业必须通过自己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堂堂正正地追求利润,而不是靠以次充好或欺骗顾客。 又如“顾客至上”——许多企业虽然口号喊得响,但在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冲突时,却常常选择牺牲顾客利益。 京瓷哲学的本质就是“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基准。这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这些道理看似简单,但难在真正践行。京瓷之所以能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不是因为有什么神秘配方,而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地#稻盛和夫#金手指胶带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京瓷哲学》中“构筑信赖关系”这一重要章节。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曾说过,信赖关系是企业经营的基石。没有信赖,就没有真正的经营。信赖:企业经营的隐形纽带京瓷自创业以来,就将同事之间“心心相连”的密切关系作为经营的基础。员工彼此怀着感激和诚意,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即使是上下级,只要有信赖关系做基础,相互间就可以坦诚交流,说出真实的想法。这样一来,问题就会一目了然,工作就会顺利进展。那么,京瓷是如何构筑这种珍贵的信赖关系的呢?酒话会:打破隔阂的“神器”在京瓷,酒话会是构筑信赖关系的首要活动。稻盛和夫先生坚信,拘谨死板的交谈无法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几杯啤酒下肚后,他会对员工说:“喂,我说你啊……”员工立刻会心生亲近感——“社长居然记得我”。京瓷有一条“铁规矩”:凡是公司活动,全体员工必须参加。稻盛和夫先生本人也曾感冒发高烧,打完针后仍坚持参加酒话会。为什么如此重视?因为在推杯换盏间,人们逐渐卸下伪装。有人喝醉了,有人把酒洒了,场面变得随意。此时已没有社长和员工之分,大家像朋友一样畅所欲言。通过这种“语无伦次”的交流,反而加深了情感的纽带。大家族主义:把员工当家人京瓷经营理念中有一个重要条目——“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为了在公司内构筑起类似于家人的关系,京瓷经常组织集体活动。有一个故事特别能说明问题:20世纪60年代,京瓷组织员工去温泉旅行。有些年长员工却自作主张:“和那些小鬼头去泡温泉有什么意思,不如我们去搓麻将。”甚至有人提出:“不如直接发钱给我们。”稻盛和夫先生得知后火冒三丈,严厉批评了这些员工。他明确表示:组织旅游的目的不是单纯玩乐,而是增强团结纽带。那些员工正是因为缺乏正确认识,把旅游理解为单纯玩乐,才会说出这样的胡话。从内心开始,让自己成为值得信赖的人构筑信赖关系,首先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你具有让他人信任的人格,和他人的关系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信任是一种关系,需要双方不断去建立、维护和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付出真诚、付出关怀,加强沟通,提供支持,学会去包容和理解彼此。这也是京瓷哲学的核心——在向外界寻求信任之前,首先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寻找让人信任的力量。患难见真情:萧条#稻盛和夫#金手指胶带
00:00 / 05: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