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两难:性之善与恶 刚拒绝带它回家时,儿子眼里的光“唰”地灭了。 他仰着头追问:“爸爸,那它冬天会不会被冻死呢?” 你敢信吗?就这只流浪猫,竟让我明白了孟子和荀子千年争论。儿子飞奔去买第二只火腿肠的瞬间,我仿若看见孟子说的“恻隐之心”—是生命自带的光,正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水晶种子。 而孩子的追问,让我瞬间懂了荀子。他说的“性恶”,哪是邪恶?是成年人沉甸甸的现实:我常出差、孩子他妈太忙,又怎么对一条小生命负责?孩子的善是人之初,父母的难是“不能随心所欲行善”的无奈,正是人性必须面对的课题——成年人的“拒绝”,不过是荀子眼中护着初心的带刺外壳。 孟子从孩子的初心出发,荀子站在父母的角度审视。千年争论的答案,藏在每个父母的两难里:“初心”需护壳,纯粹善意要落地,善良不难,难的是为“人之初”的善扛起责任。 ◆ 人之初的善,无需教导 ◆ 成年人的难,为善担责 ◆ 初心是善,前行需慎 ◆ 为善扛责,方是修行 后来我蹲下来跟他说:“你看它这么亲人,肯定早就有人在投喂啦!咱们以后路过,常给它带点食物,不也挺好吗?” 你猜怎么着?我儿子眼里的光,一下子又亮了!原来守护“人之初”的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尽己所能的温柔。 如果是你,会蹲下来怎么跟孩子说?评论区的答案,比课本更珍贵—— #人性的考题 #父母的两难 #孩子教会我的事 #认知觉醒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0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