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哥3周前
《阿罗讲坛之道德经》“言有尺,行有度,方得久安;语不躁,步不慌,终能稳行!” 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的根基,恰在“言行”二字。“言有尺,行有度”是为人的底线,“语不躁,步不慌”是处世的智慧。这十六字箴言,藏着古人对安身立命的通透洞察——唯有把握言行的分寸、守住心性的平和,才能在人生路上行得稳、走得远。 B一、言有尺:话留三分,便是余地 《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言有尺”,不是不说话,而是说话有分寸、知边界,不随意评判、不口无遮拦。 古人讲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三国时期的杨修,因屡次点破曹操的心思,言语毫无收敛,最终引来杀身之祸;而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始终“引车避匿”,言语谦和,既保全了对方的颜面,也为赵国留住了将相和的局面。 放在当下,职场中不随意议论同事是非,生活里不轻易承诺无法兑现的事,与人争执时不翻旧账、不戳痛处,便是“言有尺”。话留三分余地,不是懦弱,而是给他人体面,也为自己留退路——语言的温度,往往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厚度。 B二、行有度:知止不殆,方得久安 《道德经》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行有度”,是做事有底线、守原则,不贪功冒进,不越界妄为。 春秋时期,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主动辞官归隐,终得善终;而文种贪恋权势,不肯退身,最终被赐死。这便是“行有度”与“行无度”的天差地别——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止步”,比一味向前更需要智慧。 现代生活中,有人为了名利透支健康,有人为了利益突破道德底线,看似得到一时的好处,最终却得不偿失。反观那些长久成事者,无不懂得把握“度”:进取而不贪婪,努力而不偏执,待人而不逾矩。行有所止,才能在纷繁世事中守住本心,获得长久的安宁。 B三、语不躁:心平气和,化事无形 《菜根谭》中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待人戒急躁,躁则失察。”“语不躁”,是控制情绪的定力,是即便遇事不顺,也能保持言语的平和,不被怒火冲昏头脑。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