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7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2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9
#相见时难别亦难 #古人的智慧 #国学 有一位禅师,门下有一位聪慧却总爱抱怨的弟子,常因琐事而郁郁寡欢。 一日,禅师唤来弟子,取来一杯清水与一小袋盐。他让弟子将盐倒入杯中,待其溶解后,平静地说:“饮下它。”弟子依言而行,刚入口便皱紧了眉头,脱口道:“师父,这水咸涩无比,难以入喉。” 禅师不语,只是微微一笑,随即带着弟子来到寺外一片清澈如镜的湖畔。他让弟子将剩余更多的盐尽数撒入湖中,盐粒悄无声息地融于广阔的水域。禅师又道:“现在,请你再尝一口这湖水。” 弟子俯身,双手捧起湖水尝了尝。禅师问:“是何滋味?”弟子答:“清冽甘甜,沁人心脾。”禅师追问:“可尝到咸味?”弟子摇头:“没有。” 此时,夕阳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禅师望着广阔的湖面,温和而深沉地说道:“孩子,你看到了吗?生命中的痛苦与烦恼,就如同这盐,其总量大抵是固定的,既不会多,也不会少。然而,我们所感受到的‘咸涩’或‘甘甜’,并非完全由盐的多寡决定,而在于你将这‘盐’倾注于何处——是倒入一杯水中,还是融入一片湖里。” 他轻轻拍了拍弟子的肩膀,继续说:“你若只做一杯水,些许苦涩便能占据你的全部;但若你愿意修得一颗如湖海般宽广的心,那么再多的困苦,也终将被你的格局所稀释,转化为生命的养分,回归一份内在的纯净与平和。你的心境,决定了生活的滋味。” 弟子立于湖畔,望着那包容万物却依旧澄澈的湖水,心中积郁的块垒仿佛瞬间被湖风吹散,豁然开朗。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2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28: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今天想分享一个一定要培养的小习惯,也是我们中国古人留下的经典精华——“出必告,返必面”。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短短六个字,却是教养的根基,是家庭温暖的细微注脚。 我的体会特别深。几年前我家搬进一栋三层楼房,当时我在三楼坐月子。不像以前住公寓,孩子一开门就能听见。大女儿放学后,总是直接进二楼房间写作业,我常常完全不知道她已回家。有一次等了很久不见人,我着急打电话问接她放学的朋友,对方却说:“她早就回去啦。” 那一刻我才醒悟:不是孩子不懂,是我们没教。我们忘了把“妈,我回来了”和“妈,我出门了”这样最基础的相处之道传给她。 其实,我自己曾是个很内向的人,并不习惯主动打招呼。但有了孩子之后,我刻意改变——在小区见到保安、保洁,我会热情问好;遇到熟悉的宝妈、带娃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也主动微笑攀谈。我这么做,就是希望让孩子从小看到:与人交往,就是从“见面打招呼,离开说再见”开始的。 “出必告,返必面”,不仅是家庭内的礼仪,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基本修养。这份古人的智慧,强调的是心中有他人、言行有交代。延伸到职场,一个懂得主动沟通、及时反馈的人,往往更受信任、更有担当。 经典之所以流传,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际关系的本质。我们从家里教起,从自己做起,孩子自然会学会尊重与体贴。这个习惯虽小,却能为他们铺就更从容、更温暖的人生之路。 #教育 #育儿经验分享 #宝妈 #女性成长 #感悟人生真谛智慧点亮人生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6
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