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启示录 298 清朝十二个铁帽子王清朝 12个铁帽子王中,8位因开国战功获封,4位因中后期恩封得爵: - 开国战功封爵: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征战英勇,拥立皇太极、福临,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子,参与征蒙、朝,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传10世17王,5人夺爵;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有战功,辅佐福临,曾被黜,后恢复,传11世8王;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破明军、克南京,传9世13王,2人被夺爵;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西征川陕,与多尔衮不睦,后昭雪,传9世10王;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参与攻李自成、破南京,传8世11王,2人被夺爵;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屡立战功,性格傲慢,传13世17王,3人被夺爵;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顺治时封王,传10世15王,3人被夺爵。 - 中后期恩封:怡亲王胤祥,康熙十三子,助雍正即位并辅政,传8世9王;恭亲王奕訢,道光六子,支持辛酉政变,推动洋务运动,传3世2王;醇亲王奕譞,道光七子,光绪生父,政治受重用,传袭有特定脉络;庆亲王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嫡孙,晚清受慈禧重用,是清末内阁总理大臣 ,王爵仅一代。 清朝12位铁帽子王,开国8王战功赫赫,为清朝定鼎中原居功至伟,然亦有恃功而骄者;恩封4王中,胤祥忠勤谋国,奕訢、奕譞于晚清政局有影响,奕劻却贪腐误国。他们身处不同时期,于清朝兴衰皆扮演独特角色。 #中国历史人物
00:00 / 2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
00:00 / 06: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1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庄亲王墓位于北京房山区河北镇磁家务村北,这里是清代始建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的家族墓地。原有九代12位亲王下葬于此。分为前陵、后陵、西陵、小西衙门、小新陵、松树圈、大立峪等七处陵寝。现仅存后陵庄靖亲王果铎墓前的牌坊,为汉白玉雕刻而成,三门四柱,高5.75米,宽9.8米,然而时过境迁,这处布局严整的清朝王爷家族墓仅存下一架石牌坊。2017年,磁家务村搬迁,整个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又清理出地宫数座。 庄亲王一支始于清太宗皇太极五子硕塞,然而硕塞生前的封号是承泽亲王。其实这种两字亲王封号在清初很常见,到顺治后期才陆续得到调整,至硕塞长子博果铎嗣位时,改封号为庄,仍为亲王爵。硕塞生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薨于顺治十一年(1654),寿命仅27岁。事实上,较之清初其他七家铁帽子王,庄王一支实力最弱。其一,硕塞的出身不好,他是庶出子,而且在其出生不久,其生母侧妃叶赫那拉氏就被皇太极赐给大臣为妻了。其二,硕塞并无可以标榜的战功,尽管硕塞稍长后就一直和多铎等叔叔辈的人南征北战,但其毕竟只是个从将,战功无从谈起。尚且不谈礼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即便是和其哥哥肃武亲王豪格相比,他也逊色很多。甚至爵位不及他的两位铁帽子郡王,也是颇有战功。再察其生平,顺治元年(1644)封多罗承泽郡王,顺治六年(1549)因功晋封亲王,七年又降郡王,八年复升亲王,至顺治十一年(1654)薨,可谓是命途多舛。 虽然清朝王爷多达二百多位,有权势的王爷家族不少,但他们死后不一定都葬在一起,如礼亲王家族、睿亲王家族等。另外一些集中埋葬并大规模保留遗迹的,已经很少,大概只有房山区顺承郡王家族墓和昌平区白羊城的庆亲王家族墓,还算遗存丰富。与上述两支相当,庄亲王同属满清12大铁帽子王之一,然而其家族墓遗存至今的只有第一代庄亲王博果铎一位。 1927年,庄亲王溥绪到此卖掉了磁家务的一部分古树。至1928年,东北第一军司令于学忠率部盗掘了庄亲王众坟地,并夺走了很多石料。#探秘 #庄亲王 #文物古迹 #文物 #古迹探寻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
寒心令7月前
满清最后的顶梁柱 恭亲王 鬼子六奕䜣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96]),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宗室,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奕䜣自幼与咸丰帝奕詝一同成长,深受道光帝宠爱。道光帝死后,根据其遗诏被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时废时起。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䜣以全权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与之签订《北京条约》。次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授议政王,确立了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的体制[43]。此后直至光绪十年(1884年),长期为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大部分时间身处权力中心。后逐渐倦怠政事,终在“甲申易枢”中被罢黜。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获起用,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善后。此后至去世前,一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但暮气已深,无甚作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䜣逝世,享年六十七岁[13][96]。谥号为“忠”[1],后世称“恭忠亲王”[16]。有《萃锦吟》《乐道堂诗钞》等传世。 奕䜣是洋务运动期间清廷中枢的首脑人物,因精通洋务,被称为“鬼子六”。他建议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西人称之为“(清)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