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3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86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6: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
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17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5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江剑4天前
读史可以明智,商君变法的故事里藏着深刻的处世哲学:最高明的智慧,是把对手转化为共生的伙伴。 战国时期,魏国国相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言明"能用则用,不用必杀"。这看似矛盾的临终谏言,实则暗藏权谋智慧——若商鞅不能为魏国所用,便当断则断,绝不能让这个洞悉魏国虚实的顶尖智囊成为他国利器。可惜魏惠王既无识人之明,又无决断之勇,一句"鞅年少,不足畏"便将商鞅拱手推向秦国,最终成就了"徙木立信"的变法传奇,也亲手将魏国推向衰落深渊。 这段历史揭示了三种不同的处世格局: 上等格局者,如管仲与鲍叔牙,能在竞争中看到互补的可能,将对手转化为事业伙伴; 中等格局者,如孙膑与庞涓,虽不能相容,却能在规则内保持良性竞争; 下等格局者,如魏惠王,既无容人之量,又无制敌之策,最终将潜在威胁催化为致命打击。 《资治通鉴》记载此事时,特意强调商鞅"少好刑名之学",这个细节值得玩味——真正的顶尖人才,往往兼具锋芒与棱角。如何驾驭这样的人物,考验的不仅是领导者的胸襟,更是智慧:既要有齐桓公"不计射钩之仇"的气量,也要有楚庄王"绝缨会"的容人之度。当无法将其纳入体系时,至少要懂得"围而不剿,引而不发",而非愚蠢地将其逼入敌对阵营。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商鞅变法的尘埃早已落定,但魏惠王的教训仍在叩击着每个时代的掌权者:真正的强者从不怕对手强大,怕的是失去将危机转化为转机的智慧。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6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