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伍月3月前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 时代背景:作品诞生于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当时中国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政权更迭频繁,各民族政权为争夺地盘,常常征兵打仗,百姓徭役(尤其是兵役)负担沉重。这种社会环境为“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提供了现实土壤——在男丁不足的情况下,家庭中女性不得不承担起原本由男性承担的兵役责任。 - 文化融合:南北朝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碰撞融合的时期,北方民族尚武之风盛行,女性也常参与骑射等活动,这为“木兰”这一形象的合理性提供了文化基础(如诗中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军事能力,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有一定关联)。 - 民间创作属性:作为乐府民歌,《木兰诗》并非出自单一作者,而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多人加工而成。故事核心体现了民众对“忠孝两全”的价值认同——木兰既尽了孝道(替父从军),又尽了忠君爱国之责(立功报国),同时“女扮男装”的情节也暗含着对传统性别角色的突破,反映了民间对勇敢、智慧女性的赞美。 其具体成书时间虽无确切记载,但经唐代文人整理后,收录于《乐府诗集》,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正能量 #古诗词 #古诗 #民间故事 #国学文化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它讲述了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歌赏析 1. 叙事结构清晰 诗歌以时间为线索,依次讲述木兰从军的缘由、准备行装、奔赴战场、十年征战、凯旋辞官、归家团聚等情节,脉络分明,详略得当。其中,对从军前的犹豫、征战的艰辛、归家的喜悦等细节描写尤为生动。 2. 人物形象鲜明 木兰既是孝顺父母的女儿,又是英勇善战的战士,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展现出既刚毅又温柔的多重特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其孝顺与担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凸显其英勇;“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则表现出她不慕功名、眷恋亲情的朴素情怀。 3. 艺术手法巧妙 - 反复与排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通过排比展现准备行装的忙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的反复,强化了木兰对家乡的思念。 - 夸张与对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以夸张手法表现行军之快;“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仗工整,营造出边塞的苦寒与肃杀。 - 隐喻与象征:结尾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喻,既呼应木兰女扮男装的情节,又暗含对性别平等的微妙思考,余味无穷。 4. 文化意义深远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讲述了女子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建功归乡的传奇故事。 第一段: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注:木兰因征兵文书中有父亲名字,家中无成年男丁,毅然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购置行装,辞亲出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注:排比互文:四句“东市…北市”非实指方位,而是铺陈出征准备的紧张。 思乡之情:宿营黄河、黑山时,流水胡骑声取代父母呼唤,凸显离家之愁。 第三段:十年征战,凯旋归朝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注:战场艰辛:以“朔气寒光”写边塞苦寒,“将军百战死”用互文概括惨烈牺牲。 简笔勾勒:十年征战仅六句带过,详略凸显主题非战争本身,而是木兰的抉择 。 第四段:辞谢封赏,请归故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注:天子厚赏军功,木兰拒官求归,体现淡泊名利、眷恋亲情的本心。 第五段:归家团聚,重着红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注:亲情欢悦:家人迎接各具情态(父母相扶、阿姊理妆、小弟宰牲),洋溢团聚之喜。 恢复身份:“理云鬓、帖花黄”的细节,生动刻画木兰重归女儿身的迫切与欢欣。 第六段:伙伴惊惶,揭示传奇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战友的震惊侧面烘托木兰从军之智勇,十二年隐藏身份未露破绽。 第七段:双兔为喻,升华主题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以兔喻人,点明木兰与男子并肩作战时难辨性别,赞颂其才能与智慧。成语“扑朔迷离”由此衍生,喻事情错综复杂。#古诗词的魅力 #治愈系 #花木兰替父从军 #古诗词之美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海天天6月前
《木兰诗》是一首中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这首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集》。以下是《木兰诗》的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英勇行为和归来后的平静生活。木兰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勇敢、忠诚和孝顺的象征。#记录成长点滴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