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0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2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黎严2天前
田埂上的先生——忆外公高云程 外公高云程的一生,是寒门学子在风雨中扎根土地的一生。身为四川经商之家的后代,他没能承袭父辈的商路,却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凭着过人天资成了“寒门状元”,免费考入复旦大学四川分院攻读农艺,满心都是用学识改良土地、让百姓吃饱饭的朴素心愿。 命运却没给这位有志青年坦途,岁月的颠簸与时代的风浪,将他一步步推向了遥远的广西贺州市仁义镇信都农科所。“臭老九”的高帽、下放的艰辛,没能压垮他高大的身躯——田间地头总有他俯身耕耘的身影,那双握惯了书本的手,扛起了锄头,在陌生的土地上默默改良作物、摸索农技,把满腹学识都撒进了泥土里。 我对信都农科所的记忆,是童年最温暖的底色。1974年,不满两岁的我因无处上幼儿园,被母亲送到外公身边。农科所的院子里种满了他培育的试验田,有比普通品种饱满许多的稻穗,还有叶片油亮的蔬菜。外公总爱把我架在肩头,迈着稳健的步子带我去田埂上“巡田”,他粗糙的手掌扶着我的小腿,声音温和又有力量:“囡囡看,这是改良后的籼稻,颗粒更重,收成就多啦。” 我听不懂什么是“改良”,只记得跟着他蹲在田边,看他用手指轻轻拨开稻穗,仔细查看谷粒的饱满度,阳光洒在他的侧脸上,鼻梁高挺,眼神专注得像在研读一本珍贵的书。偶尔有蝴蝶或蜻蜓飞过,他会停下脚步,耐心等我追着玩闹,等我跑累了扑回他怀里,他就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用手帕包好的硬糖,塞进我嘴里,甜丝丝的味道混着他身上的泥土香,成了童年最深刻的味觉记忆。 农科所的夜晚很安静,外公做完农活回来,会坐在灯下看书,书页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我凑在旁边捣乱,用小手去够他的钢笔,他从不生气,反而把我抱到腿上,用手指着书上的农作物插图,慢慢给我讲:“这是小麦,这是玉米,我们把它们的优良性状结合起来,就能种出更好吃、更高产的粮食。”那些晦涩的农学术语,经他的口一说,竟变得生动起来,我虽似懂非懂,却喜欢听他温和的声音,伴着窗外的虫鸣沉沉睡去。 1977年,我要回大宁镇上小学,临走那天,外公特意摘了一把他种的甜薯,用布包好塞进我的行囊,又蹲下身摸了摸我的头:“囡囡要好好读书,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像种庄稼一样,踏实肯干才会有收获。”我当时搂着他的脖子哭了,舍不得这满院的庄稼,更舍不得总把我宠在怀里的外公。 平反后,外公被追授离退休干部待遇,这是对他一生坚守的迟来认可。他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也未曾炫耀过
00:00 / 05: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3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5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