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0
路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2023),美国女诗人,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有人说,她的诗像冰水,读下去先是冷得刺骨,过一会儿才意识到,自己被彻底净化了。 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路易丝·格丽克——一个沉默、敏感、几乎不参加文学社交的美国女诗人。 她一生写的,不是宏大的战争与史诗,而是每个人心里无人可见的旷野。 ⸻ 格丽克出生于纽约,家境中产,却在青春期患上严重厌食症。那是一种对世界失控的反抗,也是对自身身份的焦虑。 医生建议她写作,她便在纸上开始了漫长的自我对话。 她说: “写诗,不是为了表达我是谁,而是为了发现我是谁。” 这种发现不是温柔的安慰,而是剥开幻象、直视疼痛的过程。 ⸻ 格丽克的诗行短、用词克制、几乎没有修饰,但每一个停顿,都像是把刀插进缝隙。 她大量借用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却不是复述,而是把它们投射到日常的亲密关系、失去与自我怀疑上。 比如在《野鸢尾》中,她写花的声音: “它是孤独在说话,也是从土里挣扎出来的灵魂在说话。” 这种写法,让自然和人的命运互为镜像。 ⸻ 格丽克拒绝浪漫化孤独,她把孤独当作一种真相——人在根本上是孤立的。 她在《十月》写道: “在我生命的尽头,花园依然生长——不因我的绝望而停下。” 意思是:世界不会因我们的苦难而改变,它的冷漠反而让我们意识到,活着只能靠自己找到意义。 ⸻ 今天,我们被社交媒体和碎片化信息包围,人人都在自我呈现,极少有人自我探问。 格丽克的诗像一种逆行——不是向外寻认同,而是向内探黑暗。 她提醒我们: “语言不是用来掩盖痛苦的,而是用来揭开它。” 这种勇气,在精神健康危机高发的当下,尤其珍贵。 ⸻ 2023 年,路易丝·格丽克去世,享年 80 岁。她没有留下庞大产量,却留下了一种写作姿态—— 不向流行低头,不让语言浮夸,不怕触碰人性的孤寂与阴影。 ⸻ 格丽克说过: “我们向着世界说话,希望有人听见; 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终于听见了自己。” 在一个充满噪音的时代,她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勇敢,不是站在人群中央喊话,而是在空无一人的旷野,仍然愿意开口。 ⸻#创作者扶持计划 #࿆养生就是养健康 #医途破障启新程 #养生茶书籍正版 #富兰克林女科学家生物书照片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