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论语·述天篇》亡而为有虚而为盈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见不到的,能见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又说:“善人,我是见不到的,能见到有恒的人,也就可以了。一般人本来没有却要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穷困却装出富裕的样子,这样要想达到有恒,实在很难!” 孔子主张名实最好能够一致,所以不轻易赞美任何人、事、物。他所推崇的古圣先贤,都已经盖棺论定,圣就是圣,贤便是贤,不会再有所改变,可以放心地说出他们的姓名和事迹,供大家当作学习的典范。 当代的人,都还活着,还有改变的可能。就算有很好的品德修养,也还不敢直接称之为圣人。万一产生变化,要怎样交代?所以孔子说他见不到圣人,不但不轻视当时的人,反而是一种期待和鼓励,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有一天逝世以后,被大家尊称为圣人。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能够被大家当作君子看待,已经十分不容易。因此坦承能够看见君子,便相当满意了。他自己一再谦虚,不敢自认为圣人或仁者,可见孔子对自己和对别人,所采取的衡量标准是一致的,并没有对别人严格而对自己宽松的差异性待遇。善人,并不是指常常为善或者偶尔行善的人。只有心中有善无恶,而且恒久如此的人,才够资格称为善人。这样高的标准,难怪孔子看当代的人,也看不出有什么善人。他宁愿退而求其次,认为诚实可靠的人,也就可以了。一般人内心空虚,却装出充实的样子,穷困装得很富裕。这样表里不一的假象,想要诚实可靠,应该是十分困难的。 人活着的时候,我们最好暂时不要加以论断。对活人说三道四,基本上是不礼貌的行为,最好能够避免。 人死了,盖棺论定。大家才依据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做出整体的判断。原则上以品德修养为基准,先分出君子或小人,再评论其他。 圣人和善人,都是全面性的总结。单方面或某些方面特别有表现的人,顶多是贤人。孔子不随便称许某人为圣人、善人或仁者,其态度十分严谨。 建议我们,赞许他人,必须根据事实。现代人出口便说『俊男、美女』,不值得欣喜,更不能信以为真。#论语遍地开花#中华道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论语·述天篇》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想求仁德,仁德也就来了!” 《里仁篇》已经说过:只要决心行仁,没有人会力不从心的。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他直接指出仁不远离我们,只要我们有心求仁,仁就出现了,随时可以获得。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仁,是做得了主的,可见仁就在我们的心里,随时可以拿出来应用。这一番话,肯定了现世的价值。人既没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也不必舍离现世,以追求死后的世界。 “仁”十分可贵,而且不难做到。养成每日反省的习惯,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合乎仁的要求,逐一列举出来,设法加以改善,促使自己减少不仁,而增加仁的表现。只要有决心,人人都做得到。 依照仁心采取行动,便是善行。不依照仁心而动,即为恶行。善行使人心安理得,恶行令人心神不宁。多行善行,才能避免恶行。 行善避恶,自主权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谨记自作自受的人生规律,时时自我警惕,敦促自己走上正道。 欲仁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当下一念,立即想到仁德,依仁心而行动,便是修己的良好成效。 建议我们,凡是行动之前,先问问自己,这样做心能安吗?凭良心做事,仁就出现了。我们的行为,可善也可恶,完全在乎自己的一念之间,必须十分警惕。#论语遍地开花#中华道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语#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4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78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