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青铜方尊:商代青铜器中的艺术瑰宝 它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我国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还是我国十大顶级国宝之一,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中,这件造型雄奇且工艺精湛的四羊青铜方尊,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商代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这件出土于湖南宁乡的青铜器,不仅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体型最大的一件,更是研究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青铜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羊青铜方尊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38年,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的一处山地中,当地农民在挖土时偶然发现了这件青铜器。它的出土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博物馆 #青铜器 #国家博物馆 #国家文物 #让文物抖起来 由于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这件珍贵文物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它曾被多次转手,差点流失海外。幸运的是,在多方努力下,这件国宝最终得以保存下来。 20世纪50年代,这件青铜方尊被入藏于国家博物馆。后经过精心修复,这件文物重新焕发光彩,成为研究商代青铜文化的珍贵资料。 四羊青铜方尊的造型堪称是商代青铜器中的极品。它通高58.7厘米,口宽52.5厘米,腹深44.5厘米,体型庞大而庄重。器身呈方形,四角各装饰一只卷角羊的形象。这种设计巧妙地将器物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起来。羊的形象被巧妙地融入器物的肩部腹部和足部,使器物在庄严肃穆中透露出一丝动感。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2
萧易峰1周前
曾侯乙尊盘:人间巧艺胜天工,这是现代艺术家在现代工艺条件下,无法复制的一件青铜艺术珍品。文物的意义就在于它记载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先民在恶劣中对与美极致的追求。 曾侯乙尊盘是由青铜尊与青铜盘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套青铜器。曾侯乙尊通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5厘米,尊口呈喇叭状,唇口向外翻折下垂,口沿处饰玲珑剔透蟠虺透空花纹,形似云霓,环绕四周。下方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圆雕豹形伏兽,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自下而上,沿尊颈向上攀爬状。而尊的腹部与圈足也皆是透雕的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28条龙,32条蟠螭,呈蛟龙入海,众星拱月之姿。 盘的工艺则更加复杂。曾侯乙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平底直壁,外形与尊呼应,同样口沿处外折下垂,附着镂空纹饰。盘身带四个抠手状方耳,耳的两侧垂吊四条圆雕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身体如藤蔓缠绕纵横交错。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纵观整套曾侯乙尊盘,极尽奢华,尤其透空装饰层层堆叠,却又表层彼此独立且互不连接,只靠铜梗支撑。铸造工艺夺造化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曾侯乙尊盘被多位专家称为“现已出士的青铜器中最复杂、最精美的珍品”。而如此鬼斧神工,却用意难解。 “尊是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盛酒置于盘中,即可温酒亦可冰酒。”这是最为通识的一种说法。而在古代青铜器中,尊的确是一种盛酒的器具;盘也是一种盛水器。但盘一般是与匜配合使用,匜注水,盘接水,故而成为商周贵族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因此盘与尊的搭配,在礼教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出现几率寥若晨星。再从重量方面来看,青铜尊重9公斤,青铜盘重19.2公斤,两者相加足有近30公斤之重,恐怕只有“西楚霸王”项羽那般力大无穷者才能随意抬起使用。而先前所提精美又繁缛的镂空边缘花纹,更是让人“爱不释手”。不过尊盘口其复杂的结构,在盛倒之时,也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穷工极巧、极尽富丽的曾候乙尊盘在用途的讨论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其可能并不是用于实用,更多是用在祭祀、礼仪、外交等场合的祭品,从而彰显曾国铸造的技术水平的精妙,以及国君身份地位的显赫。 尊盘上的纹饰细密复杂,且没有锻打与铸接痕迹,浑然一体,古代没有机床,无法对青铜直接进行雕刻,而是使用“失蜡法”。如此精巧的铸造工艺在2000多年以前是如何实现呢?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 @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商朝(八)青铜器的发现与发展概述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时期,其青铜器不仅展现了高度的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自20世纪初以来,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等地陆续出土大量青铜器,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青铜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殷墟的发掘:20世纪初,殷墟的发现成为推动商朝青铜器研究的关键转折点。作为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其中,青铜器的数量庞大、品类繁多,充分展现了商朝在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方面的高度发展。 青铜器的类型:主要包括礼器(如尊、爵、罍、盉、觚)、兵器(如戈、矛、刀)以及生活用器(如鬲、鼎、盘)。其中,礼器是商朝青铜器的核心,体现了祭祀和礼仪的重要性。著名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司母戊尊”和“妇好鸮尊”等。这些器物不仅工艺精湛,铭文丰富,也为研究商朝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铸造技术:商朝青铜器主要采用失蜡法和模铸法。失蜡法能够制造出复杂细腻的细节装饰,而模铸法则适合大规模生产。经过不断改进,青铜器的器形更加精美,线条流畅,工艺水平不断提升。铜合金的应用:商朝青铜器多由铜、锡、铅等金属组成的合金制成。不同的合金比例影响器物的硬度和色泽,反映了当时对金属配比的掌握和技术水平。 装饰与纹饰:青铜器上常饰有夔龙、云雷纹、饕餮纹等神话色彩浓厚的图案。这些纹饰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反映了商朝人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礼仪与祭祀: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器物的大小和数量体现祭祀的等级和规模。大型尊、鼎等器物象征王权与祖先崇拜。 社会等级: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贵族和王室拥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而普通百姓使用的则较为简朴。 铭文记载:商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丰富,记录了王室事务、祭祀事项、战事等,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工艺不断创新:随着技术的提升,青铜器的造型愈发复杂,装饰也更加精美,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用途多样化:从最初的祭祀器物逐渐扩展到生活用品和兵器,反映社会功能的丰富。 铭文逐渐增多,内容涵盖政治、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为研究商朝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青铜器的出土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铭文,被誉为“中华青铜文化的瑰宝”。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缘起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 (二)国内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问题聚焦 (一)研究思路 (二)问题聚焦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生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形态 一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早期的气候状况 二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早期的经济形态 第二节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出现的物质与技术前提 一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 二成型工艺与技术水平 第三节“创作”族群与形成过程 一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创作”族群 二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形成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兵器与工具造型的演变 一早商时期铜刀与短剑的造型 二晚商至西周时期的铜刀与短剑 三春秋时期的铜刀与短剑 第二节动物纹饰件造型的演变 一西周时期的“双珠兽头饰” 二春秋晚期:动物纹饰件的滥觞 三战国时期:动物纹饰件的繁盛 四两汉时期:动物纹饰件的衰落 第三节生活用具与车马具造型的演变 一从晚商到春秋的实用器具 二车马具造型的“鼎盛时期” 三“轮状节约”体现的衰败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鄂尔多斯式青铜饰件的构成样式 第一节浮雕(透雕)饰件的构成样式 一单体动物纹饰件 二轴对称构成样式 三中心旋转的构成样式 四排列与交错的构成样式 五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 第二节圆雕的组合形式 一双兽组合形式 二群兽组合形式 第三节装饰纹样的类别与“衍生”规律 一装饰纹样的类别 二装饰纹样的“衍生”规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神性”主题与北方民族的宗教观 一古代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 二动物主题所蕴藏的“神性” 三游牧民族的“护身符” 四“宗教信仰”与动物纹饰件的“纯朴之美” 第二节造型风格与族群文化精神 一生存条件与族群文化 二游牧文明与族群审美 三民族精神与动物纹饰件的“崇高之美” 第三节青铜器形制与游牧生业模式 一生活方式与行为规约的内在“原则” 二实用功能与规格形制 三游牧生业模式与动物纹饰件的“简约之美” …… #鄂尔多斯青铜器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院 #青铜器艺术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