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38
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1946年,吴石将军的次女吴学成留下了一张罕见的户籍照。彼时,她正在南京就读初中,留着齐耳短发,模样温婉雅致,尽显气质。这段时光,想必也是吴学成最无忧无虑的日子——父亲刚被任命为国防部军史史料局局长,母亲悉心操持家务,一家人生活和睦,满是幸福。 要说吴石将军的次女吴学成啊,在她16岁之前,那可真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不光是家人疼得不行,这姑娘自个儿还特别争气,念书那叫一个厉害,成绩单上的分数从来都是拔尖儿的,老师同学没一个不夸她的。 可谁能想到呢,偏偏就在1950年,这姑娘的好日子戛然而止,命运硬生生被拐了个大弯!她那英雄父亲吴石将军不幸牺牲,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就塌了,母亲王碧奎本就身子骨孱弱,经这么大打击更是一病不起,连日常起居都难周全。 才刚满16岁的吴学成啊,愣是咬着牙扛起了全家的重担,还记得父亲生前的嘱托,要好好照顾弟弟,她便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年仅6岁的小弟吴健成。 你想想,一个半大的姑娘家,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呢,却要像个小大人似的撑起一个家,多不容易啊!小弟健成从幼稚园开始,再到小学、中学,最后念完大学,每一步都离不开姐姐的汗水和付出。 为了供弟弟读书,吴学成啥苦活累活都干过,在工厂里做过小工,也干过那些最底层、最没人愿意碰的活儿,起早贪黑地挣钱,自己省吃俭用,把所有好东西都留给弟弟。 好在小弟吴健成也特别懂事,知道姐姐的辛苦,学习上从来不用人催,拼了命地努力,最后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考上了赴美研究生,多给姐姐长脸啊。 不过说句实在的,吴健成能有后来的出息,除了他自己肯下苦功、敢拼搏之外,姐姐吴学成那无私的帮助和默默的支撑,绝对是功不可没的,没有姐姐当年的牺牲,哪儿有他后来的成就呢!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不再年轻的吴学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来,亲手把父亲吴石将军的骨灰送回了大陆。这份孝心和执念,真的太让人感动了!吴学成这一辈子,前半生被宠爱,后半生却扛起苦难,她的坚韧、善良和无私,真的值得所有人敬佩,这样的女性,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家多宝3天前
吴石将军的遗书,他一生八四死亡,好学乐善,令人泪目啊!吴氏将军,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啊!以颤抖的手拿起毛笔,在一本画册的背面,留下了2000多字的遗书。这就成为我们后世人了解他内心的窗口:我家四代啊,都是贫寒的读书人,靠读书行善立足,向来被乡邻和亲友敬重。父亲生我的时候年纪很大了,对我的期望非常高。我在民国元年参加了学生军,也就是1912年,目的是北伐推翻清朝的统治。没过多久,南北和谈成功,我就先后加入了武生队,陆军预备学校,保定军校学习,后来又去日本的炮兵学校和陆军大学留学,在上学的期间,我因学习勤奋刻苦,在同学中很有名。从保定军校和日本留学毕业时,我都是第一名。参加工作后,我始终忠诚,谨慎,勤勉,清廉,从没有一丝一毫的敷衍马虎,更没有贪图过片刻的安逸。凡是我的老师,同学和同事没有不经常称赞我的,我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了解我的人都能说出来,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我小时候还算聪明,但因为身体虚弱,经常生病,加上啊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导致我少年时没有好好的读书,幸好进入了军事学校后,我知道要振作精神,努力苦读,不仅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名列前茅,身体素质和军事科目也变得非常出色。中年时我住在北方,跟着何梅生先生学习,在儒家经典和诗词方面呢,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受梅先生的赞许,朋友们常说我是12能人,意思就是我熟悉中外古今的军事学说,精通文学,会写诗填词,书法绘画,还会说英语,日语,能骑马,射箭,开车,游泳,没想到,如今竟陷入这个悲凉的境地,连自己都保不住,实在令人痛心啊。我从小读书很懂得坚守道义,关爱他人,从上学到工作的40年的时间里,在帮助别人这件事上,我常常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比如救济贫困,帮助有急事的人,还有救助遭遇患难失业的人,未受冤屈的人平反,倡导慈善事业,这些由我亲手推动的事情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喽!可现在我被关在监狱里,又有谁能来救我呢?真是可笑又可悲呀!我29岁才和王碧奎结婚,年轻时脾气急躁,家里的事只要有一点不合心意就会脸色难看,说话严厉,但我心地善良宽厚对待碧奎也能尽到做丈夫的责任。碧奎啊,不仅能忍受我的坏脾气,没有一点的怨言,对我也非常的体贴。我们做了30年的夫妻感情一直和睦,这一次连累她也无辜入狱了,我实在是对不起她。说到儿女,我就格外的伤心。大儿子吴美成原本在武汉大学读书,不幸在民国35年坐船回南京的途中,轮船失火,美成失踪了…….( 待续)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9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1953年的厦门,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吹过窄巷里斑驳的骑楼。将军公馆的朱漆大门前,19岁的吴学成身着素色布衫,低着头,任由媒人将大红婚书递到对面那个黝黑粗糙的手中。围观的街坊窃窃私语,谁都想不通,这位前国民党中将吴石的千金,留过洋、识文断字的大家闺秀,为何要嫁给比自己大20岁、腿有残疾的退伍老兵陈守义。 “真是作践自己!”“听说那老兵还是个穷光蛋,住棚屋呢”“将军要是泉下有知,怕是要气活过来”……流言像针一样扎在吴学成心上,但她攥紧的拳头里,藏着无人知晓的沉重秘密。 三年前的台北,还是她记忆里最痛的烙印。父亲吴石作为国民党国防部中将,本是众人敬仰的军政要员,却在1950年那个春日,因隐蔽战线的工作暴露,被特务逮捕。她永远记得,父亲被带走时,隔着铁门喊出的最后一句话:“照顾好母亲和弟弟,守住气节!”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坠入炼狱。母亲王碧奎因“牵连罪”入狱,16岁的她带着7岁的弟弟吴健成被赶出公馆,瞬间从云端跌入泥沼。台北街头的寒夜,姐弟俩蜷缩在桥洞下,靠捡剩饭、挖野菜度日,弟弟冻得发着高烧,嘴里不停喊着“爸爸”。吴学成抱着弟弟,泪水混着雨水淌下来,她恨自己无力,更怕弟弟挺不过这乱世。 就在她走投无路时,一个瘸腿的男人出现在桥洞前。他就是陈守义,曾是父亲部下的一名排长,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了右腿,退伍后靠蹬三轮车维生。陈守义从怀里掏出两个温热的馒头,声音沙哑却坚定:“大小姐,将军当年救过我的命,我不能看着你们受苦。” 此后,陈守义成了姐弟俩的依靠。他每天蹬车到深夜,把赚来的钱全部用来给弟弟治病、买吃食,自己却常常啃干硬的窝头。吴学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提出要去做工挣钱,却被陈守义拦住:“你是将军的女儿,该读书的年纪,这些苦我来受。” 1950年6月10日,父亲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的消息传来,吴学成悲痛欲绝。陈守义默默陪在她身边,帮她料理着简陋的祭奠仪式,还悄悄托人打听母亲的消息。直到1952年,母亲终于出狱,却因狱中折磨落下重病,需要长期医治。 看着病榻上的母亲和尚且年幼的弟弟,吴学成一夜白头。陈守义为了给她们筹医药费,没日没夜地蹬车,好几次累倒在路边。那天,吴学成望着陈守义瘸着腿艰难推车的背影,突然做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嫁给陈守义。 “我知道你觉得委屈,”面对吴学成的求婚,陈守义红了眼眶,“我配不上你,你值得更好的。”#正能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4
00:00 / 37: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4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