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烔萱1年前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课文朗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一、诗歌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诗句解析 1.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这两句诗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等高山。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的漫长和华山的高耸,展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阔。 - 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这种宏大的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为后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遗民”指在金国统治下的宋朝百姓。他们在异族的统治下,生活困苦,泪水流尽在胡人的尘埃之中。“胡尘”象征着金国的统治和压迫。 - “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们年年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伐收复失地,但年复一年,希望一次次落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不思进取进行了批判。 三、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和沦陷区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诗人以深沉的笔触,揭示了南宋朝廷的不作为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四、艺术特色 1. 夸张与写实相结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山河的壮丽,同时又通过对遗民苦难的真实描写,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对比鲜明: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沦陷区百姓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题。 3. 情感深沉:诗人的爱国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贯穿全诗,情感真挚深沉,令人动容。
00:00 / 04: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2
五年级下册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背景: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本诗是其中一首。要想理解这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岳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幼儿园必背古诗 ##幼儿教育启蒙唐诗三百首 #唐诗宋词 #启蒙早教儿歌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2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