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抚琴对心性的意义,深远而微妙,如同一滴墨在宣纸上缓缓晕开,无声却浸润灵魂。它不仅是手指与丝弦的对话,更是一场内在的修行。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抚琴与心性的关系: 一、内在修心:在弦与指合中回归本真 1. 养静气,去浮躁 琴声沉静,不尚喧嚣。欲弹琴,必先净手、焚香、安心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动入静”的仪式。在纷繁扰攘的日常中,抚琴为你辟出一方清净之地,让奔腾的思绪逐渐平息,回归内心的宁静与专注。久而久之,这份在琴声中滋养的静气,便能带入生活,让你面对世事时多一份从容与定力。 2. 修专注,止散乱 琴谱繁复,指法精微,心手合一并非易事。一个音符的韵味,需要气息、力度与心念的完美配合。稍有杂念,则音色涣散。因此,抚琴是极好的专注力训练。它要求你将全部精神收摄于当下,倾听着每一个音的生成、延续与消逝。这种持续的、深度的专注,能有效对治现代人注意力分散的通病。 3. 致中和,调性情 古琴音色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其音乐不追求强烈的情绪宣泄,而崇尚“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在抚弄《平沙落雁》的辽阔时,你的心胸会随之开阔;在体会《梅花三弄》的坚贞时,你的品格会得到砥砺。琴曲可以疏导情绪,而非压抑或放纵。当你心情激荡时,一曲《鸥鹭忘机》可带你归于平淡;当你意志消沉时,一曲《流水》能让你重燃生机。琴,成为调节内心情绪的良器。 二、外在处世:在音与意合中涵养品格 1. 生恭敬,懂节制 古人视琴为道器,对之抱有极大的恭敬。从琴的摆放(“左琴右书”),到弹奏时的仪态,都有讲究。这种恭敬心,培养的是对文化、对传统、对万物的敬畏。同时,古琴音量不大,“孤芳自赏”或“三五知音”的演奏方式,也教会人内敛与节制,不事张扬。 2. 通情理,增涵养 琴曲多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意蕴,如《高山流水》喻知音,《阳关三叠》抒别情,《普庵咒》显禅意。学习琴曲,不仅是学习技法,更是与古圣先贤进行精神对话,理解他们的情怀与哲思。这个过程能极大地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与生命境界,使人变得更加通透、豁达。 三、精神超越:在指与意合中物我两忘 1. 达自由,悟道境 抚琴的最高境界,是“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技巧已内化为本能,音乐完全成为心绪的自然流淌。此时,弹者、琴、音乐乃至天地融为一体,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化境。这与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不谋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