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00:00 / 1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85
00:00 / 2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深刻重塑了语言哲学、逻辑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以下从生平经历与学术贡献两方面综合介绍: 一、生平经历 1. 显赫家世与早年教育 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利奥波蒂娜为银行家之女,家族与经济学家哈耶克有亲缘关系。他自幼接受家庭教育,但因未能达到正规高中入学标准,1903年通过考试进入林茨技术中学,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同学。少年时期的他展现出机械天赋,10岁时自制缝纫机,并曾立志师从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后因后者自杀转向工程学。 2. 学术转向与剑桥岁月 1908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航空工程,期间因研究螺旋桨原理接触罗素与怀特海的《数学原理》,激发哲学兴趣。1911年经弗雷格推荐前往剑桥师从罗素,罗素称其为“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一战期间志愿参军,在战壕中完成《逻辑哲学论》初稿,战后放弃哲学研究,投身奥地利山区小学教育改革,但因与村民矛盾于1926年辞职。 3. 重返学界与晚年 1929年以《逻辑哲学论》获剑桥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年接替摩尔任哲学教授。1947年因认为“哲学教授是荒唐的工作”辞职,专注写作。1951年4月29日因前列腺癌逝世,遗言“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 二、学术贡献与思想演变 1. 早期哲学:《逻辑哲学论》与“图像理论” 该著作提出“语言是世界的逻辑图像”,主张命题与事实的对应关系,认为哲学问题源于语言误用,并断言“不可言说之事应保持沉默”。此书一度被视为逻辑实证主义经典,但维特根斯坦后期否定了其绝对性,称其仅为哲学起点。 2. 后期转向:语言游戏与日常语言哲学 在《哲学研究》中,他提出“语言游戏”概念,强调语言意义源于具体使用情境而非固定对应关系。例如,“疼痛”一词的意义取决于社会互动中的实践规则,而非单纯指代生理状态。他主张哲学的任务是澄清日常语言混乱,而非构建抽象理论。 3. 数学哲学与逻辑批判 早期受弗雷格、罗素影响研究数学基础,但后期质疑数学的绝对客观性,认为其依赖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他对逻辑真理的反思影响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研究,并推动数学直觉主义发展。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5: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54
00:00 / 07: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解密100首必听的西方名曲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大师,在维也纳成名。半生耳聋,终生未婚。著有9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响曲,在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华语世界中被称为“乐圣”。 置之死地而后生:《D大调第二交响曲》Op.36 1795年以后,贝多芬靠着他非凡的演奏和作曲水平,逐渐在维也纳的演艺圈站稳脚跟。他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从租住的地下室搬进了有窗户的好房子。不过,贝多芬的心情却没有随着处境的好转而变好,反而变得更加郁郁寡欢,越来越不合群。他和别人谈话经常躲躲闪闪,词不达意,好像在有意掩盖着什么。 1802年夏天,贝多芬独自跑到维也纳乡下,一个叫海利根施塔特的地方躲了大半年,谁也不见,和外界断绝了联系。很多年后人们才得知,贝多芬去乡下隐居的确是为了掩盖一个巨大的秘密。原来贝多芬从刚出道开始,就碰到了对音乐家来说最大的噩梦,他的听力出现了不可逆转的下降,而且医生对此束手无策。到1802年时,贝多芬已经几乎全聋了。他躲到海利根施塔特,一方面是听说那里的温泉能治百病,病急乱投医的他想试试民间的偏方,能否治好自己的耳朵;另一方面,如果这最后的希望破灭了,贝多芬便想在公众视野外悄悄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然而,在乡下静养的这段时间,贝多芬涌现的创作灵感比温泉冒出来的水还多。贝多芬突然感到自己的使命还没完成,如果把这么多精彩的乐思带进坟墓里,连他本人都觉得可惜。于是贝多芬放弃了自杀,动笔写下了《D大调第二交响曲》。这首向死而生的交响曲虽然不是贝多芬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但它却是贝多芬音乐事业历程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在结构、内涵以及作曲技术上的创新程度,大大领先于当时的时代,直接把当时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并且,其中流露出来一种明确的乐观情绪,是在贝多芬后来任何一个时期的创作中都不常见的。#贝多芬#古典主义德国#D大调第二交响曲#每日分享 #音乐家故事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转念10月前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经济学与自由的坚定捍卫者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于 1881 年9月29日出生在奥匈帝国的伦贝格(今乌克兰利沃夫)一个犹太家庭。他在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中成长,自幼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 米塞斯在维也纳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主修法律和经济学。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深受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传统的影响,尤其是卡尔·门格尔和欧根·冯·庞巴维克的理论。 米塞斯的核心思想涵盖了多个重要领域,对经济学和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人类行为学 米塞斯提出了“人类行为学”的方法,这是他经济理论的基石。他认为,经济学应该基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而不是像传统经济学那样依赖于数学模型和假设。人类行为学从一个先验的公理出发,即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行动。基于这个公理,米塞斯推导出一系列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原则和规律。他强调,经济学的任务是理解人们在追求目的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决策,以及这些选择和决策如何影响经济现象。 边际效用理论 米塞斯继承和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他认为,价值不是商品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而是由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边际效用,即消费者在消费额外一单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和选择在决定商品价值和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米塞斯坚定地捍卫市场经济,认为它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繁荣的最优制度。他强调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价格反映了商品的稀缺性和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价格的变动,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做出相应的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米塞斯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计划经济,认为计划经济无法有效地协调经济活动,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率低下。 货币与商业周期理论 米塞斯在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当银行系统过度扩张信用,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会导致利率下降,引发投资过热和不当投资。最终,当信用扩张无法持续时,经济就会陷入衰退和危机。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对理解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