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8
话说在江南水乡有个青石镇,镇东头住着个老篾匠姓柳,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柳师傅编的竹器,细密得能盛水,精巧得能引蝶。这年端午将至,他照例要编百只竹粽分给镇上的孩子们。 这日清晨,柳师傅正在院里劈竹篾,忽见个衣衫褴褛的男孩扒着门框张望。孩子手腕上系着半截红绳,正是前日镇上走丢的乞儿小满。原来这孩子父母双亡,跟着杂耍班子流落至此,班主嫌他笨拙,前日竟撇下他走了。 柳师傅放下篾刀招呼:"小后生,来帮老汉理理篾条可好?"小满怯生生蹭进来,却见那竹篾在老人手里服服帖帖,在他手里却总扎出血痕。柳师傅也不恼,反教他唱起编竹谣:"五月五,是端阳,竹叶青,艾草香......" 转眼到了端午前夜,镇上突发洪水。柳师傅忙着把竹器搬上阁楼,忽听瓦片响——小满竟爬在房顶补漏雨!原来这些天孩子偷学修补手艺,把破庙里捡的瓦片都背来了。老人心头一热,摸出珍藏的龙纹篾刀:"好孩子,接着!" 洪水退去,镇上办龙舟赛缺鼓手。小满举起新编的竹鼓,敲得比老船工还带劲。赛后柳师傅当众收徒,把祖传的《篾经》摊在晒场上教全镇孩子:"老话说'竹有节人有志',咱这手艺啊,就像端午的艾草,越传越香。"夕阳里,新编的竹粽在檐下晃悠,每个都多缠了道红绳结。#民间故事 #涨知识 #江南水乡美如画 #江南水乡里的诗情画意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话说在江南水乡的烟柳镇上,住着个叫柳三的篾匠。这柳三手艺是祖传的,编的竹器既结实又精巧,镇上谁家要个竹篮、竹席,都爱找他。可柳三有个怪脾气——每逢初一十五,必要歇业一天,背着竹篓往镇外的青竹山去。 这年端午前夕,镇上首富赵员外要嫁女儿,特意寻来上等湘妃竹,请柳三编一套嫁妆竹器。偏巧交货前日正是十五,柳三照例封了铺门。赵员外气得直跺脚:"这穷篾匠莫不是故意耽搁!"带着家丁追到青竹山,却见柳三蹲在溪边,正把新编的竹篮浸在水里。 溪水忽然打起旋儿,竹篮里竟蹦出两尾金鲤鱼。柳三忙将鱼儿放生,转头看见目瞪口呆的赵员外,这才道出缘由:十年前他上山砍竹遇险,是位青衣婆婆用竹篮从激流中救了他。临别时婆婆叮嘱:"好手艺要养山水灵气,每月用新编的竹器接引山溪活物,方能保住竹魂不散。" 赵员外听罢若有所思。次日清晨,柳三送来全套竹器,那湘妃竹上天然紫斑竟化作翩翩蝶纹。更奇的是,赵小姐出嫁途中忽遇暴雨,花轿过桥时,轿顶的竹编喜鹊突然振翅飞起,在雨中撑开丈余宽的竹影,护着花轿滴水不沾。 后来烟柳镇多了条规矩:每逢初一十五,篾匠们都要歇业养竹魂。青竹山脚的溪涧里,常能见到浸着新竹器的涟漪,偶尔还能听见金鲤鱼跃出水面的声响,像极了当年柳三祖传竹编里藏着的歌谣。#民间故事 #正能量 #热点 #故事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话说在江南水乡有个青石镇,镇东头住着个叫柳三的篾匠。这柳三手艺是祖传的,编的竹器既结实又精巧,镇上人都说他编的鱼篓不漏水,编的竹席不夹发。可柳三四十出头还是光棍一条,只因他有个怪癖——每逢初一十五,总要往镇外的土地庙送个新编的竹灯笼。 这年腊月里特别冷,运河都结了冰碴子。初一大清早,柳三照例提着灯笼往土地庙去,忽听见芦苇荡里传来"哎哟哎哟"的呻吟声。拨开枯苇一看,竟是个冻得嘴唇发紫的老乞丐,破棉袄里裹着个发烫的娃娃。 "老哥快随我回家!"柳三二话不说背起娃娃,搀着老乞丐往回走。路过土地庙时,老乞丐突然挣开他的手,颤巍巍把灯笼挂在庙檐下。说也奇怪,那灯笼无风自转,映得土地公泥像眉眼都活泛起来。 到家后柳三熬姜汤、煨米粥,把炕头让给爷孙俩。老乞丐喝完热粥,从怀里掏出个竹哨塞给柳三:"好后生,正月十五子时,带着它去运河岔口吹三声。"说罢领着娃娃推门而去,雪地上竟半个脚印都没留下。 转眼到了元宵节,柳三将信将疑来到岔河口。竹哨刚响,冰面突然裂开道金光,浮上来个描金红漆箱。箱里整整齐齐码着十二对竹编鸳鸯,每只鸳鸯翅膀底下都藏着张图纸——竟是失传已久的《鲁班竹器谱》! 后来柳三按图索骥,编出的竹器能浮水不沉,盛水不漏。来提亲的踏破了门槛,他却总笑呵呵指着土地庙方向:"早有人给我说好媒啦。"据说现在去青石镇,还能看见土地庙檐下永远亮着的竹灯笼,灯笼底下总有一对鸳鸯在啄食小米呢。#民间故事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8: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