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59: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7: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4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69
美国学历社会的四十年轮回:经济周期决定你的文凭价值 美国社会曾经历了一场关于“学历”的疯狂轮回。从人人追捧到一文不值,再到重新崛起,学历的价值如同过山车般跌宕起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关于“文凭社会”的魔幻历史。 美国梦的黄金时代? 一切要从二战后说起。1945年至1955年,美国迎来第一轮婴儿潮,工业化与现代化飞速推进。高中生上大学的比例从40年代的20%,一路飙升至60年代的45%以上。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在悄然转型——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高中文凭能获得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收入增长仅相当于大学生的40%。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大学毕业生工资水涨船高,而高中及以下学历者的收入却持续下滑。于是,美国在50年代中后期正式迈入“学历社会”。 更关键的是,美苏太空竞赛让全社会对科学家推崇备至,进一步强化了“学历=能力”的社会共识。当时的主流观念认为: · 学历越高,能力越强; · 学历决定了一个人的晋升空间与社会声望。 有趣的是,日本在70年代中后期也步入了类似的学历社会阶段。可见,经济高速增长期往往是学历社会的温床。 崩塌!当学历成为“通货膨胀”的牺牲品 然而,学历社会的神话在70年代被彻底打破。 60年代中期,美国大学入学率突破50%,婴儿潮一代的庞大人口涌入就业市场。但偏偏此时,美国遭遇了石油危机、经济滞胀、苏攻美守等多重打击,失业率常年高达7%-10%,企业破产数量激增。 结果呢?大学生失业率飙升,“嬉皮士文化”与“垮掉的一代”成为时代标签。这些年轻人并非自甘堕落,而是被残酷的现实逼入绝境——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学历“通货膨胀”。 根据社会学家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中的分析: · 越来越多人获得高学历,职位要求也水涨船高; · 文凭在求职中的含金量持续下降。 从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学历门槛从高中升至本科,再到研究生。然而,70年代末,大学生的平均收入仅比高中生高出20%!这意味着,他们背负着四年高昂学费,却只能找到和高中生收入持平的工作。 至此,美国学历社会彻底崩塌。高中生的大学入学率跌至45%,创下20年新低。 但故事并未结束。文凭的价值并未一跌到底,而是呈现周期性波动。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