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5
阿松2天前
阿松作品 《诗经》国风 · 魏风 · 园有桃#古风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白话译文 园中桃树壮,结下桃子鲜可尝。心中真忧闷呀,姑且放声把歌唱。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傲慢太骄狂。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呀,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 园中枣树直,结下枣子甜可食。心中真忧闷呀,姑且散步出城池。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多变不可恃。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呀,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 《魏风·园有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忧国忧民之志士仁人表达因不被人理解而心情郁闷忧伤的抒怀诗。此诗以桃园起兴,然后转入主题,诉说自己的忧愁,反衬出魏国现状的令人绝望,感情慷慨悲凉,深沉而又痛切。全诗二章,重章复沓,韵位相同,每章十二句,六句换韵,句式参差多变,文势曲折徘徊,风格沉郁顿挫,韵味婉转悠长。 创作背景 《魏风·园有桃》是一位贤士忧时伤世的诗,或作于姬姓魏国亡国前夕。《毛诗序》云:“《园有桃》,刺时也。大夫忧其君国小而迫,而俭以啬,不能用其民,而无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诗也。”诗人对现实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但不被人理解,因而心情郁闷忧伤。于是长歌当哭,以此诗表达深深的哀婉伤痛之情。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篇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的仁德。践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是什么?”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慧,但愿意按照这些话去实践。” 解析 1. “克己复礼”的核心思想 - **克己**:指约束、克制个人的私欲和不当言行,强调内在的自我修养。 - **复礼**:指恢复或遵循周代的礼制规范,即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 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通过自我约束实现与礼的和谐统一,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相辅相成。 2. “非礼勿视、听、言、动”的行为准则 孔子提出四个具体实践方向,强调从感官到行为的全方位自律: - **视觉**(勿视)、**听觉**(勿听)、**言语**(勿言)、**行动**(勿动)均需符合礼的要求。 - 这一准则既是对外在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内在心性的修炼,体现儒家“内外合一”的思想。 3. “为仁由己”的实践意义 - 孔子强调仁的实践完全取决于个体自觉,而非外力强制。 - “天下归仁”表明,个人若能克己复礼,便可影响社会,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4. 颜渊的回应与儒家精神 - 颜渊的回答“请事斯语”体现儒家重视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态度。 - 作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的谦逊与笃行成为后世儒者的典范。 历史影响 “克己复礼”在宋明理学中被进一步阐发,朱熹将其解释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通过克制私欲恢复天理(道德本性)。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对道德自律与社会和谐的追求,至今仍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参照。#论语 #国学文化 #春暖花开奔你而来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9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