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6: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资本论》 第二十三节:资本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4.1 资本循环的基本概念 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资本再生产过程分为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三个阶段,形成动态循环。这一过程体现了资本如何通过价值增殖推动生产的持续性。 4.2 三个循环公式的解释 1. 公式 (I):G—W…P…W'—G' - 描述了资本从商品形式到货币形式再到价值形式,最后回到商品形式的循环过程。具体表现为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价值形式,最后通过销售形成商品形式,完成循环。 2. 公式 (II):P…Ck…P - 体现资本在价值形式和生产资本形式之间的循环。价值形式执行职能,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生产过程,实现资本的再生产。 3. 公式 (III):Ck…P(W') - 描述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价值形式,再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的循环过程。生产资本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价值,价值通过销售转化为商品资本,完成循环。 4.3 循环的中断与连续性 1. 中断: - 资本循环可能因部分资本形式无法转换而中断。例如,货币资本无法转化为生产资本时,可能导致循环中断。 2. 连续性: - 资本循环的连续性依赖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分工体系。通过分工,资本的不同部分同时处在不同阶段,保证循环的持续进行。 4.4 资产税的简介 资产税是对纳税人进行征税的税种。纳税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分别指个人和依法成立的组织。纳税人是资本再生产活动的实际执行者,理解其循环过程需关注其行为。 4.5 总结 资本的循环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再生产过程。通过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转换,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和生产的持续。尽管存在循环中断,但分工体系保证了循环的连续性。纳税人作为执行者,是理解资本循环的重要环节。#马克思 #资本论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论》1卷4章 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即G-W-G'(货币-商品-货币)。在这个公式中,前后两端的货币是不同的量,表明预付一定量的货币收回更多的货币。它集中反映了资本最本质的特征。 每一个新资本,最初总是作为货币出现在市场上,但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一,它们的流通形式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即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简单的流通形式,即W-G-W(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先是出卖,使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是购买,货币再转化为商品。这是为买而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资本流通的形式,即G-W- G'(货币-商品,再到更多的货币)。货币所有者先是购买,使货币转化为商品,然后是出卖,商品转化为货币。这是为卖而买。第二,不同的流通形式反映不同的目的。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为买而卖,其目的是用一种使用价值换取另一种使用价值,目的是消费,满足需要,运动是有止境的;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为卖而买,其动机和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为的是取得超过原预付的货币额,这个超过原资本价值的余额就是剩余价值,而追求剩余价值的运动是没有止境的。 在商品流通中,两极都是商品,他们在价值上是等量的,而在使用价值上是不同的。这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交换。而在资本流通中,两极是货币,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应该是G-W-G'。在这里,G'= 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这就是说,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 正是这种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从表面上看,是和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相矛盾的。因为,无论货币转化为商品,还是商品转化为货币,只是商品形态的变换,本身并不包含价值的改变。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上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它不存在价值的增值。而且,即使是非等价物的交换,也无法使价值增值。因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如他作为卖者享有高价出卖商品的特权,那么,当他作为买者时,也要向别的卖者付出高价;如他作为买者享有低价购买商品的特权,那么,当他作为卖者时也得以低价卖给别的买者;总之,上述任何场合都会盈亏相抵。
00:00 / 1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5: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17: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