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0
这本100年前的书中,记录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此书的作者是德国人帕金斯基。他从1912年来到中国开始记录,直到一战后的1919年完成此书,并于1920 年在德国出版。 作者记录了他在清末民初时期走遍中国十余省的见闻,也为我们再现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佛教造像、历史建筑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并留下 80 余幅珍贵的照片,其中重点描述了被八国联军毁坏的圆明园和当时日渐破败的皇家建筑及寺庙。书中最重要的记录,要数在艺术性、写实性上毫不逊色于欧洲雕塑的河北易州大罗汉。这些罗汉中,除了几尊滑落山谷被毁外,其余如今都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 这些一千年前的罗汉造像是中国雕塑史乃至世界雕塑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起初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正是帕金斯基的这本书揭开了这个秘密(关于易州罗汉的这段记载,最早是在上世纪 30 年代,日本学者原田淑人在论及易县八佛洼三彩罗汉时曾引用过此书的一小部分内容,之后我国关于易州罗汉的报道皆由此而来)。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2015年在德国一个古镇的旧书店里。当我翻开时,立刻就被这本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尤其是看到我们的古迹被毁坏的样子,再抬头看看古镇上罗马时期千年的建筑还保存的那么好时,无比痛心,于是我便有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本书的想法。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更多热爱祖国的人能了解这段历史,因为只有深入的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翻译的过程中,著名的佛教造像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金申老师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因此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推荐出版,书名定为《中国行记》。 #传承文化 #历史 #文物 #佛教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
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创作灵感 #原创诗词#江城子#江湖 《江城子·江湖旧梦》这首词以豪放沉郁的笔触,勾勒出江湖游子历经沧桑却初心不改的壮阔图景。以下从意境营造、意象运用、情感表达三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时空交叠的意境架构 上阕“江湖夜雨卅年长”开篇即奠定宏阔时空——以“夜雨”烘托漂泊苍凉,用“卅年”拉伸时光维度,形成纵向的时间纵深与横向的江湖空间交织的立体画卷。“剑横霜”“马鸣荒”中“横”“鸣”二字动态传神,既见侠者孤傲,又闻征马萧瑟,未出场的江湖已随兵刃寒光与骏马嘶鸣扑面而来。 二、刚柔相济的意象群组 · 刚性意象群:“逆风翔”以猛禽姿态象征抗争精神,“仗剑向穹苍”将兵器的冷峻与天穹的浩瀚结合,形成微观侠骨与宏观宇宙的对话。 · 柔性意象群:“孤灯照路”暗用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诗意,温暖光晕与迷茫前路构成视觉反差;“青丝凝雪”将岁月流逝具象为发色蜕变,银白与青黑的色彩对比强化了生命质感。 三、生命张力的情感表达 下阕“若许相逢”引出假设性邀约,在“费思量”“意彷徨”的现实困顿中,突然扬起“再续少年狂”的激越音符。这种从沉思到奔放的情感跳跃,恰似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的陡转,展现困境中迸发的生命热能。结尾三句形成递进:相逢愿景→岁月留痕→不屈姿态,最终在“向穹苍”的仰首间完成精神升华。 四、苏词风骨的当代传承 全词恪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放基因,“逆风翔”与“亲射虎”同显英姿,“少年狂”共“少年狂”一脉相承。但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集体围猎,在此转化为“一盏孤灯”的个体行走,折射出当代人面对浩瀚江湖的孤独坚守,赋予古典词牌新的时代精神。 此词最动人处,在于展现了中国文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传承——纵使青丝成雪、孤灯照夜,仍保持出鞘的锋芒与仰望的姿态,这种穿越时空的坚韧,正是华夏文明中永不熄灭的侠客心灯。@DOU+小助手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8
#创作灵感 #原创诗词#凄凉犯#秋风 这是一首意境苍凉、情感深沉的佳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 意境营造:萧瑟清冷,画面感强 上阕开篇即景,用“云裁素纸”、“疏桐叩窗”、“碎铃振玉”等一系列听觉和视觉意象,迅速勾勒出一幅深秋的萧瑟图景。枯荷、黄叶、雾锁的街市,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词人将飘落的黄叶比作传递秋信的“蝶使”,将天空中排列的雁阵看作是写在“霜缣”(白绢)上的文字,比喻新奇而贴切,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二、 情感抒发:由景生情,今昔对比 这首词的核心是抒发怀旧与思念之情。下阕笔锋一转,由眼前的秋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犹记携筇日,共点溪芦,笑评山翠”,寥寥数语,描绘出昔日与友人(或爱人)携手同游、吟赏山水的温馨画面。 紧接着,“而今倦眼,对层楼、夜灯浮蚁”将思绪拉回现实。“而今”与“犹记”形成强烈对比,昔日的欢声笑语与今日的孤独“倦眼”形成巨大反差,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之情推向高潮。 三、 结构章法:承转有序,收束余韵 全词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 上阕:纯粹写景,层层递进,从天空到窗户,再到荷塘、街市,由远及近,将秋的凄凉渲染得淋漓尽致。 - 下阕:由景入情,通过今昔对比,点明主旨。从“犹记”的美好回忆,到“而今”的孤独现实,情感落差巨大。 - 结尾:“欲问归期,怕竹外、寒英已缀”一句,将思念之情化为一个具体的担忧——怕等到你归来时,那窗外的菊花都已经凋谢了。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伤感,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无力感。最后以“待重寻、旧时月径,露正泚”作结,想象着将来有一天能重寻旧迹,却只见清冷的月光和浓重的露水,意境悠远,余味无穷,将那份无法排遣的愁绪和期盼永远定格。 总而言之,这首词语言精炼,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它通过萧瑟的秋景与温馨的回忆之间的强烈对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独怀旧的词人形象,将秋日的凄凉与内心的愁绪完美融合,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优秀作品。@DOU+小助手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武松2周前
(作者:武松) 这两首《凉州词》虽然同名,但一首是当代创作(前者),一首是唐代王之涣的经典(后者)。它们均以边塞为主题,却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层次。以下分别解析: 第一首(当代创作) 诗句: 寒沙茫茫风打边,劲草低头丘连绵。 月儿空照千里酒,抬头遥望北归雁。 诗词意象与情感: 1. “寒沙茫茫风打边” 描绘边塞苦寒荒寂之景:无垠的沙海在寒风中苍茫冷寂,“风打边”暗喻边疆严酷的自然条件与战事冲击。 2. “劲草低头丘连绵” “劲草”本应坚韧,却被迫“低头”,暗喻戍边将士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与无奈;沙丘连绵更显天地孤绝。 3. “月儿空照千里酒” 月光空照离人酒杯,暗示思乡之情无人共诉,唯有借酒消愁。“空”字点出寂寥。 4. “抬头遥望北归雁” 大雁北归反衬人困边关,雁可南来北往,戍卒却归期渺茫,凝望的姿态中饱含对故乡的渴望与滞留的怅惘。 整体意境: 通过风沙、劲草、孤月、归雁等意象,勾勒出戍边者面对荒凉环境的坚韧与孤独,深藏思乡不得归的隐痛,语言直白而情感沉重。 第二首(王之涣《凉州词》) 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词意象与情感: 1. “黄河远上白云间” 以夸张手法将黄河溯源至云端,展现边塞壮阔苍茫的时空感,暗含戍卒遥望故乡的视线延伸。 2. “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城”矗立于崇山峻岭中,既是地理的隔绝,也是心理的孤寂,凸显戍边环境的险峻与封闭。 3. “羌笛何须怨杨柳” 羌笛吹奏《折杨柳》的伤离别曲调,诗人却以“何须怨”劝解,表面豁达,实为悲慨更深——怨也无用,因根本“春风不度”。 4.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语双关:既指西北苦寒春风难至,更暗喻皇恩浩荡不及边关,戍卒被朝廷遗忘的悲凉命运。作者之意是这样,现在很多借此诗句来表达意境。爱情方面,得不到对方的爱,比喻春风不度玉门关。 整体意境: 在雄浑壮丽的边塞画卷中,注入深沉的家国之思。以“春风不度”为诗眼,暗讽统治者漠视戍边之苦,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盛唐边塞诗的典范之作。 两首对比 当代诗侧重个体感受,通过对现场景直抒戍卒的孤寂思乡; 王之涣诗则在宏大意象中寄托家国情怀,含蓄中见批判,艺术境界更为深远。 二者共同揭示了边塞主题的核心矛盾:自然之壮美与戍边之艰苦、报国之志与思乡之痛的交织。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