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十年前,我被选入航天局,成为太空居住二十年体验项目的志愿者。今天,我终于圆满完成任务,踏上了重返地球的旅程。 经过八小时的飞行,当我打开舱门的瞬间,阔别已久的家乡映入眼帘。我降落的地方是连绵起伏的山脉,记忆中光秃秃的小山,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满眼生机。我忍不住向前跑去,山脚下,一条清澈的河流静静环绕。正惊叹时,一辆悬浮小汽车径直驶入河中,不等我惊呼,它竟像变形金刚般切换成一艘机械船。船上的人向我挥手,仔细一看,竟是来接我的哥哥! 哥哥载着我在河上绕山而行,途中我意外见到了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哥哥笑着解释,这些都是AI克隆技术的成果,如今家乡的生态早已恢复如初。他现在是一名医生,特意带我参观了医院。我亲眼目睹了一台癌症手术:医生将纳米机器人注入患者体内,远程操控机器人精准杀灭癌细胞,短短三十分钟便完成了手术。我惊得久久合不拢嘴。 回到家,更大的惊喜在等着我。家里的机器人保姆正有条不紊地扫地、做饭,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妈妈终于不用再为家务操劳。 看着家乡生态、科技的巨大变化,我心中满是自豪,这日新月异的家乡,正以最美的姿态拥抱未来。 #未来科技 #五年级上册语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习作范文 #二十年后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2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1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9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4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20251030上午,石弓山的老八景:透龙碑、一步俩井、两山夹一桥、黑沙河倒流水、席地、陈抟卧迹、仙人巷、万宝泉。从前一老学究编的老八景打油诗:透龙石碑映弓山,一座石桥两山间,一步俩井人罕见,黑河倒流山后边,陈抟睡觉八百载,仙人巷中常流连,万宝泉水知冷暖,蓝桥故事美名传(也有“紫竹林中听丝弦”)。请看视频“席地奇观”~ 【席地奇观】 石弓山东峰西坡,是片近乎荒芜的山岩世界——目之所及,不是光秃秃的裸露山石,便是紫褐色的细碎山皮石,土层稀疏得连野草都难以扎根,唯有风掠过石缝的呜咽声常年相伴。 就在这片“寸草不生”的山坡上,却藏着十余处令人称奇的生机:大小不一的矩形草地错落分布,地上长满细碎如鹅绒的小草,风一吹便泛起浅浅绿意。每块草地都像被精心裁剪过,边缘齐整似刀切,与周围黑紫色的风化碎石、光秃山石划清界限,宛如一床床绿席随意铺展在山岩间,透着几分不似天然的精巧。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韧性。纵使用耕耒将表层绿草铲除,不多时便会重新冒出新芽;哪怕遭遇泥沙覆盖、山水冲刷,待风雨过后,依旧是那片规整的绿意。这般“毁而能复”的神奇,是石弓山独有的景致,其背后的奥秘,曾让当地人琢磨了许多年。因草地形状酷似旧时铺软床的竹编席子,又带着几分“复生如故”的玄妙,当地人便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席地”。 这抹山间奇景,直至二十世纪末仍清晰可见,可惜后来随着山体毁坏,终究烟消云散,只留传说在当地人口中流转。 关于“席地”的成因,有个猜测颇为耐人寻味,细想之下也合情合理:这些规整的草地,或许是汉墓群的遗迹。皖北平原的墓葬传统里,常见在地面开挖近似长方形的墓坑,安葬逝者后,再于坑上堆起圆锥形坟头。而石弓山上的十余块“席地”,极可能就是当年的十余个墓坑。 古时在山上造墓,不便用石块填埋,便从别处运土覆盖墓坑。岁月流转间,坟头上的浮土被风雨一遍遍冲刷、被烈风一次次卷走,渐渐与山坡地面持平。唯有墓坑深处留存的土层,成了草种的“温床”——风携草籽落入坑中,在土层里扎根发芽,长成连片的绿地;坑外无土的山石区域,始终寸草不生。年复一年,便成就了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席地”奇观。#老子故里道德之乡#千年古镇嵇康故里#石弓山#席地奇观#行走记忆
00:00 / 05: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