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第33集 古诗文 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一起一落(下) 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乌台”即御史台(因院内多植柏树,乌鸦栖息其上得名)。此时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到任后呈递《湖州谢上表》,表中的一些语句被新党官员李定、舒亶等人曲解为“诽谤新政、蔑视朝廷”,并罗织其过往诗文为“罪证”。他被捕入狱,在御史台狱羁押130余天,险遭处死。最终,在包括王安石在内的诸多大臣的等劝谏下,和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初期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政策下,宋神宗从轻发落,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岗区,团练副使近似县级武装部副职),且“不得签署公事,擅离黄州”。 初到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苏轼因罪被贬,无官舍可居,与长子苏迈暂居定慧院,与僧人同吃同住。孤寂失落中,他常夜游排遣心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诞生于此时。待妻子王闰之、侍女朝云及幼子苏迨、苏过等全家二十余口抵达后,移居临皋亭。此地虽没收什么特殊的地方,却在苏轼笔下生出诗意,其美无比,他这样写道: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尽显诗人对美的独特感知。大家发现了没有: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生活处处都有美。 贬谪初期,苏轼官俸停发,积蓄微薄,全家生计成忧。他定下严苛开支计划:每日花销不超过150文(大约四五十元),每月初从积蓄中取4500文,分30串挂于梁上,早晨用叉子取一串,结余则存入竹筒备额外之需。好友马梦得为他向官府申请到黄州城东约10亩荒地,他自此躬身农耕,长衣变短褂,自给自己取了一个号“东坡居士”。他筑水坝、建鱼池、栽蔬果,还盖五间房舍,竣工时恰逢大雪,于是就取名为“东坡雪堂”,堂墙由他亲手粉刷,并绘雪中寒林与水上渔翁在其上,此后常在此宴请宾客。在东坡雪堂,苏轼结识山水画家米芾;诗僧参廖曾在此小住一年;好友陈慥四年内七次探访,苏轼曾写诗调侃其“惧内”:“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由此成为“惧内”的经典典故。黄州猪肉价廉,苏轼摸索出“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烹制方法,做出了美味的东坡肉,并作《猪肉颂》记之,“东坡肉”自此流传,
00:00 / 05: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7: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第一集,少时苏轼多次到过乐山大佛。#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苏轼#国学文化 #青少牟励志 文献记载,苏轼只到过乐山大佛一次。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三苏父子服母丧(程夫人)期满后举家赴京的途中。 苏轼和发妻王弗随父苏洵、弟苏辙乘船途经嘉州(今乐山)登上凌云寺,时年22岁的苏轼写下了《初发嘉州》,留下“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的感慨。此诗收录于《南行集》开篇。此为我们能从文献上看到,苏轼的确到过乐山大佛,只此一次的纪录。 而真实上苏轼到过乐山大佛的次数,远不只一次,而是很多次。首先我们来看这张地图,了解乐山大佛与苏轼生活地方的距离。 图中蓝色的河流就是岷江,乐山大佛就在乐山市城区的对面。 沿岷江往上,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就是青神县的瑞丰镇,那是苏轼发妻王弗和次妻王润之的家乡。 隔着一条思蒙河,就是苏轼的外婆家(程氏夫人故里)——青神程家嘴村(位于岷江边)。 程氏夫人故里正对的,就是17岁的苏轼求学的中岩寺。中岩寺与程氏夫人故里隔着岷江相对。 沿岷江往上就是眉山市,那是苏轼故居现三苏祠所在,离乐山大佛的直线距离只为40公里。苏轼少时生活地方与乐山大佛的距离很短,存在多次到访的可能性。 第二从程氏夫人信佛,经常去寺庙烧香。父亲苏洵爱到处游历来看,苏轼、苏辙从小便跟随父母到过当时就闻名天下的乐山大佛。而且苏家在程夫人经营丝绸生意下,可说是小康之家,也不缺少这点旅资。 第三交通非常便宜,南丝绸之路便是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经眉山、青神、乐山至宜宾。古时这是一条交通水道。从青神程家嘴村乘船顺水而下,不到半天便可至乐山大佛。 苏轼那时到凌云寺可比现在方便多了,船可直接停至大佛脚下,下船便可上至凌云寺了。 以上论证可看出幼年和少年的苏轼,曾多次到过乐山大佛。也就是说苏轼从小就受到乐山大佛和凌云寺文化的熏陶。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