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2
黄藤:《子路》第六 身正为范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读《论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了这一点。孔子在这一条中说得非常明确:从政、当官,如果自身行为端正,即便你不去要求别人,别人也会以你为榜样,把事情做好;如果你自己行为不端,就算一再要求,别人心里也不会信服,更不会真正按你的命令或要求去做。 这样的道理,在今天的现实中比比皆是。无论你是一名高管,还是一个小组长,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你想制定一个制度,要求大家不准迟到,可你自己却天天迟到——那别人又怎么可能不迟到呢?别人迟到了,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因为你自己也没到。 也就是说,“身正”与“身范”,成为我们执政、担任领导、乃至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单位,如果领导人能够率先垂范、立身为范、一身正气,整个单位的风气往往就会很正;而如果一个领导自己行为不端,却希望单位风气良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论语》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个道理阐述得如此充分。这也说明,尽管社会经济和技术不断进步,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结构的基本逻辑并未改变。正因如此,我们今天读《论语》,仍仿佛在谈论现实中的事情。 它也在提醒每一个有志服务大众、贡献社会、带领团队、企业,甚至经营好自己家庭的人:一切良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其身正”。 明道、修身、利他、共荣——最根本的出发点,依然是“身正”。 《论语》中的这一条,再次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与提醒,希望我们都能将其牢记于心。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9
00:00 / 06: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50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6: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31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黄藤:《泰伯》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 三代的德治理想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继续读《论语》。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将三代(尧、舜、禹)作为理想标准。他谈论三代历史时,重点不在于辨析史实真伪,而是要树立一个道德典范和理想模板。所以,我们理解孔子后续的表彰也应着眼于此。 以下几章都是对尧、舜及三代的赞扬,体现了从孔子时代至今人们所期待的治理典范。孔子赞叹舜和禹“巍巍乎”(高大),因为他们不以天下为私有,而是以禅让传承君位,这种美德崇高伟大。 继续看下一章: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这里具体表彰尧:他伟大崇高,效法至高无上的“天”(这是《论语》的根本)。他浩荡光辉,百姓无法用言语形容;成就巍峨;典章制度光彩昭然。尧兼具信仰、功绩、文献、品德,堪称完美,故获孔子极度赞颂。 再看: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乱臣”指治国能臣)。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此章赞颂周德及强调人才难得。舜靠五位贤臣治天下。武王称有十位能臣,但孔子指出其中一人是武王之妻(不属臣僚),实为九人。即便如此,周初人才之盛已超往昔。当时周已拥有天下三分之二,仍恪守臣节服侍殷商,孔子认为这种道德堪称“至德”。 继续看禹: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对禹毫无批评(“无间然”)。禹自身饮食菲薄,却虔敬祭祀鬼神;衣着粗劣,祭祀朝服却精美讲究;宫室简陋,却全力投入水利(沟洫)。其克己奉公,无可挑剔。 总结: 以上几章集中体现了孔子对三代人物、事迹及典章的高度尊崇与表彰。其核心目的在于树立一个理想的道德与政治标杆,供后世效仿。直至今日,人类社会仍在追寻此类理想典范,而孔子早已在古圣先贤中为我们确立了目标。理解这些,关键在于把握其树立理想模板的深意,而非拘泥于历史细节。孔子的主张非常明晰:以三代之德为楷模。 我们这一章就讲到这里。
00:00 / 1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黄藤:《子路》第五 学以致用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接着读《论语》。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联系上一则内容,我们就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主张。 读了“樊迟学稼”这一章,有人可能觉得孔子有所缺憾——似乎他只强调“仁义礼智信”这类抽象的道德理念,而对具体工作并不关心。 但在这一则中,孔子讲得非常清楚。 他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他特别重视《诗经》。于是他的儿子便开始学《诗》。 但孔子又说:即使你把《诗》三百篇背得滚瓜烂熟,如果让你处理政事却做不好,派你出使四方而不能独立应对,那么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古代外交极为重要。当时诸侯国众多,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处境,甚至存亡。因此,外交是至关重要的职责。 如果派你出使,承担外交重任,你却无法随机应变、妥善处理各类情况,不能像“唐雎不辱使命”那样,充分传达国君的主张、完成国家的托付——那背诵再多《诗经》,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上不乏成功的外交案例,如“唐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等,都是典范。 孔子借此说明:一个人若只会背诵,却在现实中不能恰当处理事务、完成使命,那么所学不过虚文。 由此可见,孔子并非空谈理论,也不是只教学生做道德楷模。 他认为,一个人完善自身、深入学习之后,目标仍在于服务社会、改造现实。 在实践中,必须成为出色的人才,做到学以致用。 现代有一个学术概念叫“知识迁移”,而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品德迁移”或“人格迁移”。 也就是说,你所学、所悟、所提升的,最终要运用到实践中,落实到具体工作里,体现于为人类、为社会服务之中——并且要做得好、服务得好。 这才是儒家与《论语》所追求的境界。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