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2
二十四节气代表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和意义?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和农事活动的规律,按季节分为四组: 春季节气 立春 春季开始,万物复苏,农事进入准备阶段。 雨水 气温回升,降水增多,适宜春耕播种。 惊蛰 春雷始鸣,惊醒冬眠动物,田间虫害防治开始。 春分 昼夜平分,气候温和,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 清明 天气清朗,草木繁茂,扫墓祭祖与踏青活动盛行。 谷雨4 雨生百谷,降水充足,稻麦种植进入关键期。 夏季节气 立夏 夏季开始,气温显著升高,作物生长加速。 小满 夏熟作物籽粒渐饱满,但未完全成熟,需防旱涝。 芒种 有芒之谷可种,麦类收割与稻谷播种同步进行。 夏至 白昼最长,炎热加剧,农作物需加强水分管理。 小暑 初伏前后,气温持续升高,进入伏旱期。 大暑 一年中最热时段,需防暑降温及台风灾害。 秋季节气 立秋 秋季开端,暑热渐退,但“秋老虎”仍存。 处暑 处为终止,暑气消退,昼夜温差增大。 白露 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为露,秋燥明显。 秋分 昼夜均长,气候转凉,进入秋收秋种高峰期。 寒露 露水寒凉,晚稻成熟,北方开始收摘棉花。 霜降 初霜出现,秋收扫尾,越冬作物需防冻害。 冬季节气 立冬 冬季开始,万物收藏,需储备粮食防寒。 小雪 降雪初现,北方农田休耕,南方进行冬种。 大雪 雪量增多,保暖蓄墒,为越冬作物提供水分。 冬至 白昼最短,传统“数九”开始,北方吃饺子。 小寒 进入严寒,冷空气频繁,需防寒防冻。 大寒 全年最冷时节,年味渐浓,准备迎接春节。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耕生产,还蕴含顺应天时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现代生活中,节气文化仍与饮食、养生、民俗紧密相关,如清明踏青、冬至进补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万物生长 #二十四节气 #三农 #传统文化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热门话题 #人间清醒 “秋去冬来”知识讲解 大家好!今天我们聚焦“秋去冬来”这个成语,从含义、运用、书写到养生,全方位拆解它的知识要点。 ① 词语解释 秋去冬来”是汉语常用成语,字面指秋季结束,冬季来临,核心是客观表述季节自然交替的过程;同时可引申为“时间流逝、岁月更迭”,比如用它感慨年复一年的变化,是点明秋冬之交的典型词汇。 ② 造句 1. 窗外的梧桐叶落尽,秋去冬来,街角的烤红薯摊又冒出了熟悉的香气,瞬间拉满冬日氛围感。 2. 年复一年秋去冬来,老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始终守着四季的轮回,也守着儿时的回忆。 ③ 书写要点 - 秋:左右结构,左“禾”部捺变点(避免与右部冲突),右“火”部撇捺舒展;整体左窄右宽,注意“禾”部不要写得太宽,否则字会失衡。 - 去:上下结构,上部“土”的横画要平稳,下部“厶”(撇折+点)起笔在“土”长横中间,稍顿后提笔,收笔需与“土”的首横右端对齐,防止重心歪掉。 - 冬:上下结构,上部“夂”(短撇+横撇+捺)的撇捺角度要协调,不要太陡或太平缓;下部两点上下对称,且要落在上部分正下方,注意前点小、后点大,区分轻重。 - 来:独体字,横画间距要均匀(共三横),中间“米”部的竖画需贯穿上下;底部撇捺要打开,像“脚”一样支撑住整个字,避免上部横画挤在一起。 ④ 结合《黄帝内经》养生与它的关系 《黄帝内经》的核心养生理念是“顺四时而适寒暑”,秋去冬来作为“秋收”到“冬藏”的关键过渡期,养生必须围绕“藏”字调整,具体有两点核心关联: 作息跟着季节“藏”:秋季要收敛肺气、少耗精力,冬季则需让阳气内藏;进入秋去冬来的转换期,要逐渐改成“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作息——比如比秋天提前30分钟睡觉,等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免熬夜或早起消耗阳气,为冬天“藏精”打基础。 - 饮食帮身体“抗寒藏能”:此时气候又干又冷,要遵循“食饮有节”,少吃生冷食物(比如冰饮、生鱼片),可以适当吃些温性食材(如羊肉、栗子、核桃),既能抵御寒气,又能帮身体储存能量,符合“藏”的养生逻辑。 谢谢收看,欢迎点击收藏,下期见!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9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薛浠7月前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春季的第4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2025年春分在3月20日。以下是一些关于春分的说法: 名称含义 • 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春分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平分了春季。 • 昼夜平分: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相等,各为12小时,无极昼极夜现象。 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四季划分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春季以立春为始点,春分为中点。西方则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比中国传统“四立”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物候现象 中国古人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对应的花信风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农事活动 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农民们要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加强蓄水保墒,北方地区要抓紧春灌,南方地区要做好排涝防渍工作。 节庆风俗 有祭祀祖先、竖蛋、放风筝、吃春菜等风俗。 相关谚语 如“春分无雨到清明”“春分大风夏至雨”“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等。这些谚语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感谢爱萌淘客的陪伴🌹🌹🌹❤️❤️❤️#春天的味道 #春暖花开的季节到了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立冬,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11月7日或8日到来。它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 立冬的含义与特点: 1. 季节转换 立冬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阶段,气候由秋季的凉爽逐渐转向冬季的寒冷。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初雪,南方则常有“小阳春”的温暖天气。 2. 物候现象 · 一候水始冰:水面开始结冰。 · 二候地始冻:土地逐渐冻结。 ·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古人认为野鸡会潜入水中变成大蛤,实为对季节变化的诗意想象。 3. 传统习俗 · 补冬: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习俗,人们会食用温热滋补的食物,如牛羊肉、鸡汤、饺子等,以积蓄能量抵御严寒。 · 祭祖祭天:古代皇帝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 酿酒、腌菜:南方一些地区会趁此时节酿酒、腌制冬菜,为过冬做准备。 4. 农事活动 北方农田进入休耕期,南方则需抢种冬小麦、油菜等作物,并做好防冻措施。 5. 养生提示 · 防寒保暖:注意添衣,尤其保护头部、脚部和腹部。 · 饮食调养:多食温补类食物(如栗子、红枣),少食生冷。 · 早睡晚起: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充足睡眠。 文化寓意: 立冬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既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也体现了“顺天应时”的生存智慧。诗人李白曾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描绘了冬日围炉的闲适意境。 随着季节轮转,立冬提醒人们放缓脚步,在静谧中积蓄力量,迎接新的循环。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11月第一天高情商女人你就这么发朋友圈 1. 「季节更替」型 十月的故事已收尾,十一月的风正递来新剧本。不慌不忙,按自己的节奏,把日子过成喜欢的样子 🍂 2. 「自我和解」型 跟十月的遗憾好好道个别,它们是成长的台阶,不是困住脚步的牢笼。十一月,翻篇,然后向上走。 3. 「人间烟火」型 十一月的开场,是温茶、暖阳和刚烤好的红薯。幸福从不在别处,就藏在这些“刚刚好”的琐碎里。 4. 「清醒通透」型 新的一月,把内耗的精力收回来。不追不属于自己的光,不耗让自己累的关系,专注于让心踏实的人和事。 5. 「温柔坚定」型 十一月你好。愿我在烟火里谋生,在四季里谋爱,既有接鲜花的柔软,也有抗风雨的铠甲。 6. 「心态调整」型 降温了,就添件衣服;心乱了,就整理房间。生活出岔子,换个思路就好。十一月,先从照顾好自己开始。 7. 「拒绝内卷」型 别人的进度条再快,也赶不上我的节奏。十一月,慢一点,稳一点,走得扎实比什么都重要。 8. 「自我犒赏」型 给十一月的自己开个好头:买一束喜欢的花,读一本期待的书。偶尔对自己好点,不算伤天害理,是生活的必需。 9. 「岁月沉淀」型 又走过一个月,多了份从容,少了点急躁。年龄从不是倒计时,而是愈发通透的勋章。十一月,敬自己。 10. 「简洁有力」型 十一月,删繁就简,向内生长。 #十一月你好 #朋友圈文案 #高情商女人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郭仲举1周前
24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划分的24个时间节点,反映季节、气候和物候变化。以下是每个节气的名称、大致公历时间及其含义: 春季节气 1. 立春(2月3日- 5日) 春季开始,万物复苏。 2. 雨水(2月18日-20日) 降水增多,气候转湿。 3. 惊蛰(3月5日- 7日) 春雷始鸣,蛰虫苏醒。 4. 春分(3月20日-22日)昼夜平分,春季中点。 5. 清明(4月4日- 6日) 气清景明,扫墓踏青。 6. 谷雨(4月19日-21日)雨生百谷,播种关键期。 夏季节气 7. 立夏(5月5日- 7日) 夏季开始,作物生长。 8. 小满(5月20日-22日) 麦类作物籽粒渐饱满。 9. 芒种(6月5日- 7日) 麦收忙种,农事繁忙。 10. 夏至(6月21日-22日) 白昼最长,炎热将至。 11. 小暑(7月6日- 8日) 初伏临近,气温升高。 12. 大暑(7月22日-24日)一年中最热时期。秋季节气 13. 立秋(8月7日- 9日) 秋季开始,暑热渐退。 14. 处暑(8月22日-24日) "出暑",炎热结束。 15. 白露(9月7日- 9日) 露水凝结,天气转凉。 16. 秋分(9月22日-24日) 昼夜平分,秋季中点。 17. 寒露(10月8日-9日) 露水寒冷,秋意加深。 18. 霜降(10月23日-24日) 初霜出现,冬季临近。 冬季节气 19. 立冬(11月7日- 8日) 冬季开始,万物收藏。 20. 小雪(11月22日-23日) 降雪初现,地寒未甚。 21. 大雪(12月6日- 8日) 雪量增多,寒冬显著。 22. 冬至(12月21日-23日) 白昼最短,数九开始。 23. 小寒(1月5日- 7日) 寒冷加剧,尚未极冷。 24. 大寒(1月20日-21日)一年中最冷时期。补充说明 反映季节更替: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和秋分这天昼夜等长,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时间范围:节气公历日期每年相差1-2天(如2024年立春为2月4日,2025年为2月3日)。 天文依据: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特定角度确定(如春分为黄经0°,夏至为90°)。 #24节气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