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游子吟》古诗词动画演绎,千古母爱绝唱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作品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词句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⑸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4
00:00 / 2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归乡吊》是诗人钰隆以简练笔触勾勒的悼亲之作,全诗四句二十字,通过白描手法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归乡奔丧时的悲怆心境。以下逐句解析:   第一句:千里归乡无它处 地理距离:"千里"极言路途遥远,暗示诗人跋涉艰辛,归乡之迫切。 情感指向:"无它处"并非字面意义的"无处可去",而是暗含对姑姑离世的悲痛——归乡的唯一目的便是见姑最后一面,而此刻却只剩空荡的悲凉。 对比张力:远行与归乡的物理距离,与失去至亲的精神落差形成强烈反差。   第二句:一人泪襟不见姑 形象刻画:"泪襟"以衣衫沾泪的具象细节,强化了诗人孤身返乡的孤独无助。 虚实相生:"不见姑"既可理解为姑姑已逝的现实(视觉上的"不见"),亦可延伸为阴阳两隔的永恒遗憾(情感上的"不见")。 音韵呼应:前句"千里"与本句"一人"形成空间与体量的对比,凸显个体渺小与命运无常。   第三句:父言昨日姑已逝 叙事转折:父亲报丧的"昨日"二字,将时间压缩至归乡前一日,暗示诗人归途的仓促与未能预料的打击。 语言留白:未用"噩耗""逝世"等沉重词汇,却通过日常对话的语气("父言")传递出猝不及防的悲痛,更具感染力。 伦理冲击:姑姑作为家族长辈的离世,不仅是个人损失,更暗含对家族纽带断裂的哀恸。   第四句:细雨伴风何时停 意象隐喻:"细雨""风"既是实景描写,亦象征绵延不绝的哀思。风雨的"不停"与诗人渴望"停"的痛苦形成矛盾,凸显绝望感。 时空交织:自然之景的永恒性与人生短暂的对比,将个人哀伤升华为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情感升华:由前文的个人叙事转向对宇宙规律的叩问,深化了诗歌的悲剧意蕴。   整体赏析 结构精巧:四句按"归乡—睹物—闻讯—感怀"的顺序展开,逻辑清晰而情感层层递进。 语言质朴:全诗未用华丽辞藻,仅以平实语言直抒胸臆,反显真实动人,契合悼亡诗"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 情感层次: 表层:对姑姑离世的悲痛; 中层:归乡途中的孤独与愧疚(未能见姑最后一面); 深层:对生命脆弱、生死无常的终极追问。   与古典悼亡诗的呼应 此诗虽语言简淡,却暗合传统悼亡诗的典型意象与情感脉络: 如"泪襟"与元稹《遣悲怀》"惟将旧物表深情"的物是人非之叹; "细雨伴风"与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的借景抒怀; #诗人哀思 #哀吊 #诗词 #金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