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4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3
74岁歌德爱上19岁少女,写下传世情诗 德国文学巨匠歌德,74岁爱上19岁少女,他的爱像少年一样炽热、疯狂、甚至带着痛感。并为少女写下了传世情诗《玛利亚浴场哀歌》。天才的激情,果然与年龄无关!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这一星光闪耀的时刻。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用14个故事串联起的“历史瞬间特写”。茨威格专门挖掘那些改变历史的刹那:一念之差、一瞬勇气,甚至一场荒唐的爱情,都可能成为推动文明的车轮。 比如,滑铁卢战役中格鲁希元帅的犹豫,葬送了拿破仑的帝国;亨德尔在绝望中创作出《弥赛亚》,完成精神自救;而歌德的《玛利亚浴场哀歌》,则让我们看到:即使厉害如歌德,也逃不过爱情的暴击。 1823年,74岁的歌德在温泉疗养时,疯狂爱上了19岁的少女乌尔里克。这位写过《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学泰斗,时跨60年,又一次陷入热恋:他每天追着女孩跳舞,深夜为女孩写诗,冒雨等待她的身影,甚至托大公爵去向女孩母亲提亲!少女的母亲婉拒,歌德心碎离场。 在离开玛利亚浴场的路上,他坐在马车里,内心的情感如潮水般翻腾。他拿出纸笔,把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失望、痛苦,全都倾注在了诗句里。就这样,一首伟大的诗作——《玛利亚浴场哀歌》诞生了。 这首诗里,有对少女倩影的痴迷“一个窈窕的身影,多么轻盈秀丽,纯净娇媚,在庄严的云层之中飘浮……” 有他对爱情的不舍,“如今,花儿还无意绽开,再相逢,又有何指望?” 有他对命运的感慨,“世界还在吗?巉岩峭壁,不是还在身披神圣的月光?庄稼不是还在成熟?河边的丛林,不是还在绿影摇曳?” 茨威格评价这首诗是歌德“最私密、最心碎的作品”,因为它赤裸裸展现了一个天才的脆弱。歌德大病一场后,从此告别情爱纠葛,全心投入《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的创作中,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茨威格说:伟大往往诞生于“不体面”的瞬间,但这恰恰是人性的真实。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真正决定命运的,往往是一瞬间的勇气或软弱。” 伟大与渺小、理智与疯狂,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告诉我:历史不是课本上生硬的年份,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欲望、恐惧与理想的撕扯中,偶然撞出的火花。正是这些火花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夜空。 #读书#好书推荐#人类群星闪耀时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歌德故居 #德国法兰克福 #歌德故居 #原创视频 世界文学巨匠—冯·歌德(1749~1833)出生于法兰克福市的贵族家庭,其父亲卡斯帕尔·歌德是普鲁士皇家顾问、法学博士、曾任帝国议会成员,生活严肃、知识丰富。歌德在其父亲陶冶下,最终成为一名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创作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成为世界文学领域的翘楚之一。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1831年创作的《浮士德》,成为欧洲经典的史诗戏剧文学之一。歌德故居位于法兰克福市老城区中心,是一栋带花园的四楼小别墅,在18世纪的法兰克福市中心没有相当地位的人是绝对不可能购买的。但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重建工程始于1948年,1955年向公众重新开放。修复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原建筑结构,并依据历史记录还原了内部装饰与布局,以展现歌德时代的风貌。故居内现保存的珍贵文物:1. 文献与手稿,歌德亲笔手稿包括《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2,三楼图书馆藏书约2000册,四楼书斋保留5400余册歌德私人藏书,书页泛黄仍按原样陈列 ;3、艺术品与肖像,一楼《青年歌德肖像》、三楼画廊陈列德国与荷兰画派作品《年轻女人的肖像画》、《夜空的星》、《梦魇》等 ;4、科学与生活遗物,1746年生产的“天文钟”,可显示时间、月相与太阳位置、歌德亲手制作的动植物与矿物标本,颜色学实验用的彩色盘子等,反映其对光学和地质学的研究 、母亲使用的巴洛克式缝纫机。这些文物共同呈现了歌德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成就,以及18世纪法兰克福上层资产阶级的生活风貌。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4: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2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球子果子10月前
歌德的传奇一生 下期预告:歌德的风流一生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欧洲启蒙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他的传奇一生横跨了德国文学的“狂飙突进”运动、新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时期,他在文学、科学、哲学、政治等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早年与教育 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同时展现出绘画、写作和戏剧表演的才华。在18岁时,他前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更热衷于文学和艺术。他后来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法律,并结识了日后的朋友和灵感源泉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这对他进入“狂飙突进”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年,歌德出版了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该作品立刻在全欧洲引起轰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维特因爱情而自我毁灭的故事,表达了青年一代的内心激情和反叛情绪。歌德一跃成为欧洲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同时也引发了当时的“维特热潮”。 魏玛时期 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来到魏玛,并在此地度过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他在魏玛担任多个政治职务,包括矿务、军事和文化事务。他的行政工作并未阻碍他的文学创作,反而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在魏玛,歌德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包括诗歌《普罗米修斯》、戏剧《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和《托尔夸托·塔索》。同时,他还开始着手创作《浮士德》,这是一部贯穿他一生的巨作。 意大利之旅 1786年至1788年,歌德前往意大利,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文化和艺术之旅。这次旅行使他深入接触了古典艺术与文化,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回到魏玛后,他的作品逐渐转向新古典主义,追求艺术的和谐美和理性美。 《浮士德》 歌德的巅峰之作《浮士德》分为两部,第一部发表于1808年,第二部在他去世前完成。《浮士德》是欧洲文学的瑰宝,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博士与魔鬼梅菲斯托达成契约,追求知识、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故事。这部作品综合了神话、哲学、宗教和社会批判,被誉为人类精神探索的史诗。 晚年 晚年的歌德继续创作并保持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兴趣。他撰写了《色彩论》,探索色彩的本质与人类感知的关系。未完看视频#歌德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