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6
海昏侯刘贺(约公元前92年—前59年)是西汉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人物,一生历经昌邑王、皇帝、平民、列侯四种身份变迁,其生平因近年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而备受关注。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生平进行详细梳理: 一、出身与早年经历 1. 显赫家世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其祖母为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以“倾国倾城”闻名)。其父刘髆于公元前97年受封昌邑王,公元前88年去世后,年仅5岁的刘贺继承王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 2. 性格与争议 史书记载刘贺行为放纵,如喜好“飙车”(半日疾驰200里)、抢夺民女、沉迷享乐等,但亦有其老师王式以儒家经典《诗经》授学,显示其接受过正统教育。部分学者认为,这些记载可能掺杂了政治斗争的污名化成分。 二、短暂帝位与废黜风波 1. 意外登基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无嗣,权臣霍光为巩固权力,选择年轻且“易操控”的刘贺继位。刘贺从昌邑国(今山东巨野)赴长安途中急行军,导致侍从马匹累死,甚至沿途搜罗奇珍异宝,暴露其政治幼稚。 2. 27日皇帝生涯 刘贺在位仅27天即被废黜,史载其罪状包括: • 荒淫无度:未按礼制主持丧礼,私取符节、征调物资1127次(日均40余次)。 • 权力威胁:试图提拔亲信、调整禁军,触怒霍光。 • 政治斗争:随其入京的200余名昌邑旧臣被诛杀,临刑前高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暗示未遂政变。 3. 废黜本质 现代学者如辛德勇指出,刘贺被废实为霍光清除威胁的权谋之举,其“荒淫”罪名或系夸大。刘贺的政治天真与霍光的权倾朝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西汉中期权臣专政的政局。 三、贬谪与海昏侯生涯 1. 从王到平民 被废后,刘贺返回昌邑,封国被废为山阳郡,仅保留部分财产。汉宣帝即位后仍对其严密监视,直至元康三年(前63年)封其为海昏侯,迁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食邑四千户,但禁止参与宗庙祭祀,形同政治流放。 2. 晚年与去世 刘贺在封地郁郁寡欢,约33岁去世。其死因可能与南方瘴气或政治压抑有关,其子亦早夭,海昏侯国传四代至新莽时期被废。 四、墓葬发现与历史重评 1. 考古突破 2011年,南昌海昏侯墓被发现,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就包括备受瞩目的“孔子徒人图漆衣镜” 。这件文物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的西室,由镜背、镜体、镜掩(镜盖)、镜架等组成。镜背为木质,表里均髹红漆,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就绘于其上。画像中的孔子头戴
00:00 / 06: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