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2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1934年冬,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留下一部分红军主力和军政干部以开展游击战争的形式,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并争取保存部分革命根据地,留在闽北的红军部队第58团与闽北独立团和北上抗日遣队一部共计2000余兵力于1935年1月组成了红军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师政委卢文清率部队在闽北苏区附近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初转战闽赣边区,进入铅山,扩大游击战果。 1935年2月17日,独立师得到陈坊秘密联络站提供的情报,师长黄立贵、师政委卢文清率一团约600兵力攻打陈坊。陈坊自明清时期以来,是赣闽边境商贸地,商贸繁华,区位优势明显,是“千年寿纸"连四纸的集散地,是铅山县的四大古镇之一。解放前一直由国民党重兵把守,当时驻守陈坊的是国民党将领路孝忱率领的第七十九师下辖的一个营约300余人,以及地方武装保安团。 2月17日拂晓,黄立贵、卢文清等率领一团从赣闽古驿道下百步岭分兵两路同时向陈坊街头和街尾的守敌发起进攻。驻守上街锁子桥头碉堡里的守敌还没睡醒就不战而攻了,很快万寿宫附近保安团大部分兵力也被消灭。另一路红军遇到了驻守下街水口庙和李氏祠堂守军的抵抗,双方经过两个小时激战,敌军溃败,红军冲入水口庙,活捉官兵50多名,接着又炸毁熊家洲附近的碉堡,缴获不少枪支弹药。 当天,师部在晏文盛大院召开会议,布署下步作战计划,成立工作小组做好安抚老百姓工作,传播红色革命政策。次日,在当地群众配合下,部队一鼓作气攻打了驻守花桥、富村畈、黄荆林等地的守敌,战斗大获全胜,敌残部逃往永平等地。 闽北独立师陈坊战事指挥部旧址:晏文盛大院 游击队员当年写下的标语 此次战役共消灭敌军200余人,炸毁碉堡3座,缴获枪支弹药不少,军需得到了补充。战斗结束后,少数战士留在了当地,改变身份秘密开展工作,宣传红色革命政策,发动有志青年加入革命队伍,为部队提供情报。 经过短暂休整,2月21日部队离开陈坊,去往其它地方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陈坊战事的胜利,有效打击了当地国民党部队的气焰,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鼓舞了军民斗志,开创了赣闽边境游击战的新局面,为配合大部队作战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1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27
00:00 / 1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6
00:00 / 08: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9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9
00:00 / 1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
00:00 / 08: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0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85
红一方红军长征的经历,到长征结束仅剩下7200人 #1934年10月:长征出发,8.6万人踏上征程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8.6万人,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长征)。此时部队携带大量辎重(印刷机、军工机器等),采取“大搬家”式行军,机动性严重受限。 1934年10-11月:冲破三道封锁线,剩6.6万 国民党军在赣粤、湘粤边境设三道封锁线,红军利用粤军将领陈济棠“防蒋不防共”的心理,通过秘密协议借道突破,仅经小规模战斗便冲过封锁线,但因辎重拖累、长途行军疲劳,减员2万人,剩余6.6万。 1934年11-12月:血战湘江,仅剩3.7万 蒋介石判明红军意图后,调集30万兵力在湘江设第四道封锁线,湘军、桂军、中央军三面夹击。红军为掩护携带辎重的中央纵队渡江,以红一、三军团在新圩、觉山铺、光华铺拼死阻击: - 红五军团34师(后卫)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后断肠就义; - 红八军团被打散后撤销建制。 经5昼夜血战,中央红军虽突破封锁线,但损失过半,仅剩3.7万。此役也让“左”倾路线的弊端彻底暴露,为遵义会议召开埋下伏笔。 1935年4月:渡过金沙江,剩2.4万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调出滇军,随后急进云南。1935年4月,红军以7艘木船、37名船工,在皎平渡7天7夜连续摆渡,同时在龙街渡、洪门渡佯攻牵制敌军,成功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此阶段因行军疲劳、小股战斗减员,部队剩2.4万。 1935年6月:会师红四方面军,降至1.8万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8万人)会师。此前因翻雪山(严寒、缺氧)、长途奔袭,中央红军再减员6000人,仅剩1.8万。 1935年8-9月:过草地至哈达铺,剩1.4万 会师后分左右路军北上,中央红军(右路军)穿越松潘草地:草地沼泽密布、缺粮断炊,加之严寒、疾病,非战斗减员严重(红一方面军过草地损失约6000人)。1935年9月到达甘肃哈达铺时,部队仅剩1.4万。哈达铺是长征“加油站”——当地群众筹集20万斤粮食补给红军,同时红军从《大公报》得知陕北有根据地,确定“北上陕北”的方向。 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剩约7200人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4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9
00:00 / 06: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26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4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